行当的个性特点主要受剧种形成的条件与环境的影响。早在清康熙年间,川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兴起之时,便有了黄梅采茶戏活动的记载。这就是黄梅戏的前身。川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大型的地方剧种。而黄梅戏仍留在边远山村,依旧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黄梅戏来自农村,由农民自编自演,在田边地头、乡村集镇开展小型演出。由于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基本功不足,未掌握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因此所创作的剧目通常较为短小,人物偏少,多为生活化的表演方式。[1]可以说,黄梅戏就是从独角戏、两小戏(旦角、生角)逐渐发展到三小戏(增加了丑角)。这一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建国后才逐步发展了一些新行当。
为您推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在解放后获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除了其自身特有的动人魅力外,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联姻与支持。上个世纪6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电影的摄制,80年代拍摄的..
首先,与其它剧种相比较,黄梅戏的唱片化、磁带化、广播化、影视化等各种形式的音视频化的起步早,种类多,“据统计,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播放戏曲节目六十三次,其中黄梅戏不少于三次,平均一个月就要播放一次《天仙配》的..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本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门类,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兴盛,可以为中国戏曲提供一个新的综合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为中..
(一)行当少。男行当的正派人物都属于小生行当,包括官衣生、褶子生、带口面的老生。除此之外的角色均归为小丑行当,即丑角。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多为爱情戏,后来也拓宽到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题材,如宫廷剧目。尽管行当明显增..
在传统戏剧中,为了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都采用不同的嗓音。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造型、表演、声腔念白来表现故事人物,让观众能够明白演员所扮演的是底层人物还是上层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丑角用的是本嗓,不过在内行腔、念..
在对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改造和探索时,这种改造给空间和装饰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虽然古罗马时期出现过几何空间体,但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去刻意追求空间的几何形态。米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