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包括一些以篇首二字为题者),有些是单纯的爱情诗, 有些则是托美人、香草以寄寓个人遭遇, 使它具有了双重内涵, 有了更普遍的意义。这些诗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对事业、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力量, 从而激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对此, 李商隐自己在《有感》诗中曾说:“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即是说他写过以微词寄意的作品,也写有只写男女之情并无寓意的作品。冯浩在《玉溪生诗笺注》中也说:“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 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冯浩的意见是正确的,对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两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李商隐原本是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抱负,他关心政治,想挽救国家的颓局,无奈晚唐社会政治黑暗,加之宦官专权、朋党相争, 致使他没有干预朝政的条件,且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形成了他内心的矛盾。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他个人的悲剧,从而形成了他的抑郁心理。他的希望与追求、他的失望与悲哀, 便在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来, 使爱情的歌唱与人生的感怀融成了一片,从相思的痛苦中透露出个人遭际的苦闷心声, 这就是写爱情诗有政治寄托的原因。试看他的《无题》(照梁初有情):
照梁初有情, 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 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局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冯浩说这首诗是“寄内诗。盖初婚后应鸿博不中, 闺人为之不平,有书寄慰”,似觉附会。但纵观全诗, 绝不仅仅是写一个女子对失去爱情的怨恨, 实在是含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她的“有情”、“ 知名”, 喻诗人早年成名和对理想的向往;少女的美丽容质,喻诗人的出众才华;女子多次寄书达情, 但不被看重,她的失恋,喻诗人政治上的失意。他多次上书令狐?, 希求援引, 但终成泡影。最后从突凸的棋盘, 联想到政治斗争中的波折,感到自己就是政治棋盘上一颗随时会被吃掉的小卒, 强烈地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他的《无题四首》中“ 何处哀筝” 一首寄意也很明显: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诗歌先从暮春三月美好的环境写起, 这时阳光明媚, 樱花盛开, 垂杨轻拂, 筝管相逐, 乐声悠扬。在这良辰美景之中, 贵族女子纵情赏游,及时行乐;而贫寒女子却无媒难嫁,自伤迟暮。这阳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情景, 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 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 越发触动了贫家女身世孤独之感, 增添了内心的苦闷和哀怨, 故归来后“展转到五更”,为自己的朱颜薄命而感叹。在这幅对比鲜明的艺术画面中,更加突出了寒士的落拓不遇和显贵子弟的仕宦得意, 寄寓了诗人在政治上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此, 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 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 一语道破真谛。 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诸多名句, 如“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轻狂”、“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等等, 似对爱情充满无限痴迷, 又似对个人不幸遭际的沉痛倾诉, 从而使诗句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正是这种超越字句本身的深刻内涵,才使带有不同感情的读者有了各自的认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必定认为是写情,政治家必定认为是寄意, 从而使李商隐的爱情诗获得了如此永久的魅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