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编织了一条婉转的旋律线条,仅用了两个衬词“啊”和“呜”,就完美的把云儿随风摆动、飘渺不定的特性展现了出来。旋律多使用5度和8度跳跃,给人以轻快而紧凑的感觉。而引子部分最大的亮点在于旋律的创作非常富有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除了运用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中国民间音乐常采用七声调式外,还多次加入倚音的变化和16分音符的6连音,更给人一种虚无感和神秘感。引子部分的衬词“啊”出现了三次,每次的演唱力度都是由弱到强再到弱,每一句都形成了波浪线的旋律,而三句加在一起,又要唱出不同的感受,引子从第一句唱词“啊”,唱出了对爱人的那种强烈的盼望之情,仿佛从云里看到她的身影,爱人就在自己的身旁。随着下一个乐句的出现,好像打破了他的幻觉,打碎了他的美梦,原本在身边的她突然消失了,伴随着淡淡的失望,他再次去寻找。紧接着一个8度大跳,把演唱情绪提升至最高点,他要找回他的爱人,但最后一句出现又一次打破了这一切,他恢复了平静,轻轻唱出“呜”,缓缓地开始了对云儿的倾诉。这一部分演唱的时候需要有画面感,充分体现出那种空灵、自由和飘逸,引子部分演唱时除了要把握好意境,还要注意技巧,唱“啊”的时候需要保持好牙关的状态,找好集中点,每一个乐句的交接处都是气口,换气的时候需要有主动意识,然后给予气息的支持,特别要注意推动气息的流动,再配合上力度的变化,充满内心情感的去演唱。引子部分的音乐仿佛是云彩从天际飘过来,由远而近,过渡部分伴奏是四小节的柱式琶音,通过伴奏的烘托使音乐飘逸而自由,歌曲悠然地进入A段部分。
A段部分,词作者用排比的方式,写了四个“问”,像是在与云儿对话一样, “问云儿,你为何流浪?问云儿,你为何飘荡?问云儿,你来自何处?问云儿,你去向何方?”大量的切分与附点节奏使音乐呈现出波浪式的涌动,深刻的表达了主人公急切又渴望的一种情愫。这一部分的演唱,首先要着力于四个“问”字,这是这四个乐句的眼,一定要咬住这个字,尽量唱的清晰、稳定,后面的问句就保持着这个感觉而唱的顺畅和连贯,同样,四个乐句也不能用一样的力度和感觉来诠释,整体上是一种“起承转合”的感觉,第一句力度稍弱,富有表情的展开对话,第二句力度略略增强,有一个递进感,第三句循序渐进,使情绪高涨起来,力度达到mf,第四句,又回归到弱音演唱上。随着第四乐句旋律速度上有一个rit.记号,演唱的时候要把速度也放慢,再进入B段。 B 段一开始,速度就比引子和A段加快了,“在你翻山越岭的时候,可曾经过我思念的地方?当你飘流回去的时候,请把我的柔情带到她身旁。”同时,情绪也更加兴奋,旋律的流动性更强,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符的交替进行,让节奏更紧凑。伴奏大量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部分的画面是主人公与云儿进行了对话,不再是怯怯的询问,而是一种敞开心扉的倾诉。所以在演唱这一段时,要用一种诉说的语气,尽量唱的流畅,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吐字清晰。
C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这一段整体节奏被放缓了,要用一种大气的抒情方式来演绎,一个衬词“啊”调动了歌曲的情绪,还引出了全曲的歌眼部分“告诉她”,这一句是长久以来堆积的思念的迸发,演唱的时候情绪要非常激动,力度很强,如果很难把握住“告”这个字的高音,可以用类似于“啊”的发音来演唱,声音会更集中,但要特别注意不能唱散。第二句“啊,告诉她”力度有了变化,比第一句要轻,形成对比,才能烘托出第一句的情绪,更有助于情感升华和表达。第二句的结束部分,速度渐渐放慢,恢复到B段部分的速度,又是一种唯唯的诉说,主人公在让云儿帮自己传达思念。传达一次不够,再加强力度重复一次,“唯有她停留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表达了主人公的一种信念,一份坚定。
尾声部分是引子部分的变化再现,依然用了衬词“啊”和“呜,速度也回复到引子部分的舒缓,但在演唱的时候,内心情感方面就要有所区别,引子部分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感觉,而尾声部分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感觉。随着云儿的飘然远去,承载着主人公浓浓的思念和情意,中间两个跳音,有一种主人公在跟云儿挥手道别的画面感。这一部分的演唱上比引子部分难度更大,对气息的要求极高,跳音部分要唱的灵巧轻盈,整体上要符合整首作品风格的音色统一,唱出自由飘逸的感觉。在全曲的最后一句,四个小节的长音,力度发生了三次变化,由弱变强,再配合速度减慢逐渐变弱,这一句体现了歌曲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思念与缥缈的云儿这一对现实的矛盾,既要唱出深刻思念的“强”又要表现出云儿飘逸的“轻”。最后一小节,随着伴奏的缓缓流淌,带给听众更多想象的空间,激发无限遐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