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武侠电影包含两个基本元素:“武”与“侠”[1]。这方面,西方武侠电影皈依了自己的文化母题。“武”在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主要以中国博大精深的武功武术为表现基础;在现代武侠电影中,则演变为热兵器与奇幻类的超常兵器。西方英雄主题电影的“武”则主要是功夫、热兵器与奇幻类超常兵器。如佐罗与罗宾汉使用常规武器,而幻影侠则成为第一个穿上超能紧身制服、戴上遮眼面罩、可使用各式枪械和武术的漫画英雄。到了超人与蜘蛛侠时,则越来越异能了。他们共通之处是:“武”是主角超越常人之力。这种“超力”的拥有是主角们完成英雄使命的基本前提,也使主角与异端力量的搏斗变得丰富多彩。
“侠”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英雄崇拜,而中西英雄都有其超常的一面。即使某些英雄貌若泯然众人矣,但在特殊时刻,英雄们超于常人的一面便熠熠闪光起来。中国的侠多浸淫着儒家思想[2]。侠的差别也是武侠电影有别于功夫、动作、警匪片的显着差别。西方英雄的骑士、剑客、绿林好汉,主角以英雄主义精神内核,呈多向性发展。侠客英雄文化之别使西方武侠电影更似中国的类武侠片。
西方类武侠片大体上有美国西部片粗犷勇猛的牛仔形象、法德的剑客、英国的绿林好汉等作品,它们以怀旧的曲调,还原出一个旧时代的英雄江湖,画面多以仿古、质朴为特点。当代电影特技、将仿古进行到底,影视裹挟着观众冲进滚滚历史尘埃中。进入多元化时代,西方武侠电影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武”与“侠”,经历“奇幻”的邂逅,产生了较多的新元素。产生了“超人”“蜘蛛侠”“再生侠”等这样的异类侠客,其“超力”也相应变得更加绚丽而丰富了。
西方的类侠电影长期以男性为英雄主角,打破这种格局的是《神奇女侠》的问世。DC公司在1941年出版的All Star Comics N08中推出神奇女侠这一全新形象与角色。同DC公司的超人、蝙蝠侠等一样,神奇女侠很快也搬上了电影[3]。女英雄的出现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改变了类侠电影的单一性别格局。
从影片名还可见文化差异性。多数“侠”的译片,原文主要是以man、woman命名。比如蝙蝠侠-Batman、蜘蛛侠- spiderman、钢铁侠- Iron Man、流星侠-The Meteor Man以及神奇女侠-Wonder Woman等。或者用主角名字命名:小飞侠- Peter Pan、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等。这种方式正体现了西方文化母题中个人英雄主义的重要特点。
当代电影特技所制造的历史感只是它极小的一方面,在当代,当奇幻与英雄主义一拍即合之时,作为梦工场的电影世界,将虚拟与梦幻,演变成视听的真实,特别是3D、4D等技术,将这种虚幻的真实延伸至观众的多项感觉。这就是奇幻科幻类武侠文学为技术的表现提供的可能,而技术则为这类文学的视听转换达到了极致。在文学脚本与技术的水乳交融中,由于商业模式的动作,西方类武侠电影不仅在电影语法是出现多重借鉴,影视技艺的高度仿袭,在观众感染于其绚丽视觉之外,也倍感剧本创作的相应贫瘠。详细说来,主要体现为文学结构中的人物情节模型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