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性特征。交响曲是一种声音的语言,它的每个音响以及节奏都传达出各自的情感,使听众产生联想与共鸣。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与他一生的坎坷经历紧密相连,描绘出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与乐曲中喷薄而出的气势与节奏,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中华民族经过苦难,顽强的屹立,从中感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通过对于乐曲的感受,我们也能够理解冼星海的思想追求。
(二)秩序性特征。交响曲音乐具有建筑性特征以及数理结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交响曲作品,一方面包含了严密的计算,通过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建立起了和谐的音乐秩序,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作曲家对于单音、乐句、乐节、乐章、乐思乃至整部交响曲比例与相互关系的安排,例如乐曲高潮通常安排在黄金分割点。如果没有精确的计算域安排,乐曲就会变得混乱,而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与其他音乐相比较,交响乐在形式上更加完整,能够充分的展现重大题材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刻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内在性特征。内在性特征,即音乐能够为人的听觉而感知存在。所谓闻其声见其人,心理学上将之称为通感。一般而言,音乐通过暗示、模拟、联想以及类比来实现造型设置。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就是以管弦乐队齐奏来展示伏尔塔瓦河的波澜壮阔。由于乐音具有波浪形的特征,因此很难带给听众清晰明确的具体形象,在表达主题时,通常会绕一个弯子来突出主题。由于音乐无法为我们触及,因此,在交响乐欣赏时,联想与想象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听众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修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首交响曲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四)三度塑造性。第一,作曲家利用音乐语言,通过乐谱来为音乐造型。作曲家第一环节的创作,是作者创作意图与情感思想以及作曲技巧的巧妙融合。第二,作曲家的作品必须通过表演来得到欣赏,不用演奏者对于乐曲的不同理解会使其使用不同的演奏手法来演奏乐曲,从而产生相异的艺术效果,音乐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艺术修养以及自身的情感追求。第三,表面上,听众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实际上交响曲的最终审美就是体现在听众的创造性审美当中,人们对于交响乐的创造性思维功能逐渐认识和利用,发挥了交响乐更大的审美作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