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舞蹈学习过程已经程式化,训练环节基本已经成型。但是,这些经过加工、提炼和规范而形成的训练系统只是体现了一种舞蹈形式的面貌,不是舞蹈来源的精神所在。只是做到胳膊、腿、腰等肢体做到该做的位置而不是理解舞蹈精神的目的。舞蹈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而是艺术形体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的表现。在基础训练和民间民族舞组合,以及成品舞的学习方面,都具有一定民族性和一定历史背景。忽视这一主要内容,就不能体会舞蹈的来源及舞蹈的民族性,对学习者来说只能是机械模仿。因为舞蹈往往是某个民族情感的凝化,是舞蹈来源的最初情感形态。舞蹈课堂教学把“情”包含在内,就是了解了舞蹈的来源,把握了舞蹈的民族特征和舞蹈的主要精神。舞蹈教学脱离了“情”字,那么就只是单纯的动作模仿,是脱离了人性的舞蹈。所以,把握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特性与风格是舞蹈艺术成功的关键。
民族民间舞蹈最典型。因为民间舞本身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劳动人们的生活和斗争,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这种差异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体现在其舞蹈艺术上,必然有它的一般规律。因此,舞蹈就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或不领会其精神实质。舞蹈艺术“情感”语言的“叙述”是通过形体动态实现的。艺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形体会说话,而且通过形体语言展现文字难以表达的深层情感含义。在民间舞学习时,如果学生只是一味模仿,看起来常会觉得动作做不到位或是感觉不对,其实根本原因是对这一民族的内在精神把握不够。
民族性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划分标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是人们的共识。教授者不能只看中动作模仿的正确与否,而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内在的感觉、内在的情绪情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精神所在,舞蹈的表现只能是有点像这个,也有点像那个,甚至什么都不像,失去了它生命的真实。没有了生命力,就不能感染别人,同样也感染不了自己,学习者也就失去了兴趣,跳多了就觉得腻而乏味。在学习以前和在舞蹈之中先体会所学的舞蹈的情绪和那一民族的特点,无疑对学习大有裨益。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解决了“形”忽视了“情”的民间舞课堂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形”和“情”高度融合才能产生一种在情感和想象、动作和姿态、技术和技巧的相互配合中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舞形象,真正达到学习目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