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舞蹈教学,既要注意舞蹈语言的直观性和动作性,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抒情性、思想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舞蹈教学的实效。舞蹈和抒情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课之舞蹈教学不同于舞蹈专业训练,更重视普及,除了学习常规的基本动作之外,情感的培养也是重要内容。舞蹈艺术的这些功能不是靠理性说教,或是简单的动作形态展示,而是靠舞姿等人体形象的表达展现舞蹈者的意图和理解实现的,传达出舞蹈本身给人的感受和舞蹈者对作品的自身理解,这也是舞蹈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1.对舞蹈动作协调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舞蹈训练中,通过手、眼、身、法、步,以及技巧等手段感受舞蹈形体的美,在舞蹈形象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肢体的形态美,而教授者要说明和提示学习者舞蹈结合音乐有它自身的情感意义,这种意义附着在肢体的形态美上,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有灵魂的作品,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正是由于舞蹈艺术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形象性、情感性教学原则,使教学内容“舞蹈化”、“形象化”、“情感化”,使学生领悟内心的情感如何通过自己的形体展现,如何正确展现,如何让欣赏者领略和意会。这个过程使学习者产生动力,实现了教授者教授的主要意图,客观上更是舞蹈的主要目的,是教与学达到美好的艺术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情和景,创造性地用舞蹈形象再现给学生,使学生“动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对理论提高的重要性
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舞蹈动作的协调不是学习的全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才是舞蹈艺术学习的最终目标。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过程多为动作的模仿和形体的套路,理论学习也只是背下三五个知识点,这不是学习理论基础的初衷。只有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这些理论情感化,才能达到舞蹈学习的最终目的。舞蹈理论缺少了情感的学习,舞蹈理论学习只能是空谈。
一切舞蹈理论都来自于实践的积累,也就是说舞蹈本来就是人的内心自发而生成的,是情感的作用并产生动力,最后由动作表达出来,此时的舞蹈理论(这里指的是舞蹈训练理论、民族风格理论、肌体形态理论、舞蹈美学等,而非舞蹈史学和相关交叉学科)便理性地总结了舞蹈的产生。可见理论来自于舞蹈,更来自于自身情感本体,所以把握和学习舞蹈理论,其实先要搞清楚舞蹈的初始情感,只有站在最初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形态,才能更准确、更有感受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学习过程符合学习规律,能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存在性与实践性。
3.对美育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之前两点的说明,如若在所有舞蹈教学过程中贯穿了情感的体会与认知,其实就是对舞蹈学习者的美育培养。这种美育精神不仅影响着学习者舞蹈心态,而且对人格塑造、性格改变也起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作用。正确的情感体会能使学习者对其他事物触类旁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形成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不正确或是扭曲的美育不但影响专业发展,对学习的厌恶,甚至影响其人格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把美好的情感赋予舞蹈中,并在其中感受艺术的灵动性。这不但是舞蹈学习的目的,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培养的大方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