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历史悠久,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到了宋代,砖雕的规范形式第一次被记录在《营造法式》之中。北宋时期的砖雕成为墓室壁画和佛塔的装饰品。而比北宋建国较早的辽代,其砖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雕刻技法由浅浮雕转变为半圆雕。
1.砖雕塔饰的分布
崇兴寺双塔为东西对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东塔高约43米,西塔高约42米。崇兴寺双塔由基座、塔身、密檐、塔刹四部分组成。砖雕塔饰最重要的部分集中在第一层塔身较为平整宽大的地方。这里集中雕刻了主佛像、胁侍菩萨、飞天及宝盖,尺度之宏大,内容之丰富细腻,是崇兴寺双塔砖雕塔饰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次就是塔基须弥座。基座形制的规律性较强,不但采用多层重叠的须弥座,还常常加入传统的台基、斗拱和勾栏,稳重而华丽。而且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壶门雕刻有伎乐、菩萨以及供养人等形象,姿态各异,形态逼真。
2.塔身的雕饰
崇兴寺双塔的第一层塔身通高5.65米,每面宽5.05米。塔身每面正中有一砖砌拱形佛龛。佛龛内设有须弥座,上置仰莲台,台上雕有一尊坐佛,结跏趺坐,佛像面相丰腴,神情祥和,身着袒胸衲衣,后面雕有火焰式背光。?拱拱眉上雕有缠枝蕙草纹,中间雕有兽面纹。双塔佛像多为密宗佛像造型。一塔各佛皆着宝冠,另一塔各佛则均戴螺鬓。佛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菩萨双足踏莲花墩,头戴宝冠,头后还有圆形背光,面相丰满,眉眼细长。上身着天衣,下着长裙,佩戴璎珞、臂钏、腕镯等。每面塔身的胁侍菩萨造型多变,或双掌合十,或捧盘,或持莲花,或持如意,身材修长,神情端庄。佛龛和胁侍菩萨上方都有宝盖,在佛龛大宝盖上方两侧各有一飞天。飞天或头戴花冠,或束花髻,或额前出尖发髻等,上身赤裸,下身穿罗裙,赤足,飘带从一肩飞起,绕过头部上方,向后飘扬。两侧飞天左右对称,但塔身每面的飞天又形态各异。飞天有的一手上举,一手下垂托盘;有的双手合掌,神情肃穆;还有的身姿轻盈,似在空中起舞。东塔飞天平直而头内视,西塔飞天均下俯而头外视。
3.基座的雕饰
基座由台基、塔座两部分组成。每座砖塔的台基共有八面,每面长7.6米,高3米。此台基根据形制及记载分析应为清光绪时维修遗存。塔座由须弥座、平座、莲花台三部分组成。宋代《营造法式》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崇兴寺双塔的须弥座为双层,其中以须弥座束腰部分的雕刻最精彩。束腰的壶门位置刻有许多乐伎、舞者、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虽然雕刻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但还是能看出乐伎的动作,或手持笙,或手持笛,或双手抚琴,或怀抱琵琶,或手拍腰鼓,皆作演奏状。壶门两侧刻有供养人,有些供养人形象带有契丹人特征,身着紧身长袍,腹部和胸部各系一条丝带。中间壶门设有菩萨像,结跏坐于莲台之上,身着天衣,有头光。上层须弥座束腰转角处置角柱,角柱上雕龙纹,角柱两侧有负重力士。力士身材魁梧,上托普拍枋,形象生动,肌肉的线条清晰可见,仿佛砖塔的重量全都压在身上一般。须弥座底层也雕有壶门,壶门里面各有一卧兽。卧兽仰首挺胸,嘴微张,獠牙外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