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声乐技巧的演唱
《乌苏里船歌》的特点从音乐的结构上来看,啊哈索呢啦……以船工号子为基础改编的,在演唱的时候,并不能以简单的号子表现手法表现就够了的,在这一声啊哈索呢啦……的声音中,还是舒张开情感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句中,要让感情随着歌声飞扬出去,随后是一个假声音,这个假声很特别,既有模拟声音由近而远传出去后形成的回荡,还有一个“压”的意思。
“压”与“扬”是音乐处理的一个常用技巧,通常情况下,前边压,后边扬,也就是说先把感情压下来,随着音乐旋律的延续,压不住的时候,就一下子扬了出去,感情迸发的瞬间,就是扬。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第一声哈索呢啦……要富有变化,由小到大,在转而压下,而歌唱者亮嗓子的时候应该是在啊哈索尼啦……这一句中的“哈”和“索”字上。尤其是“索”字,既要用丹田之气顶住来,还要控制住气息的大小和力度所以这一句其实难度相当大,“啊”要引入,起,“哈”要承,继承乐想,“索”要点亮声音的亮点,强化力度和泛音,然后迅速朝下压出“尼啦……”让声音传出去,而且要有穿透力,为后一句做好铺垫。随后第三句的时候要峰回路转,再把声音拉回来,亮响,一直到“哈雷给根”这一句,这样才能把感情的酝酿过程完成。
(二)对歌唱声音和演唱动作进行心理调控
声乐演唱的声音、动作都是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再由心理反应来调控人的生理动作,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对声音的调控表现为对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对演唱动作的心理调控主要包括对演唱姿势、呼吸动作、咬吐字动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心理调控。
对音高的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乌苏里船歌》开头和结尾用的“啊郎赫赫呢哪”采用了赫哲族母语,而且音高都是有难度的,前奏一段清脆明亮、迂回起伏的琶音,高亢昂扬、均匀颤动的长音,清晰地展现出一幅乌苏里江清晨安谧宁静、烟波浩淼的水彩画面,让人风景生情,自然唱出“啊郎赫赫呢哪”的高兴呼唤的衬词,接着就是高八度的回声模仿,让人感到宽阔江面的空旷的晨曦水雾的迷蒙。第二段一开口的“乌苏”两字是撮口母音,要尽量把口腔竖起来打开,把声音送到鼻腔里面去。有不少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抢拍、少拍、拖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
总之,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演唱的激情,能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训练声音,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四)情感基调的把握
《乌苏里船歌》的歌词富有民族特色,首、尾用衬词来表现赫哲人的生活习俗,十分贴切富有情意。中段文字生动与众表现了勤劳勇敢的赫哲人了在江上摇桨捕鱼的劳动场景,纯朴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向往幸福的新生活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实情景。有了对歌唱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唱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唱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问题。
(五)声情关系的处理
在《乌苏里船歌》中一开始自然唱出第一句,接着就是一个高八度的回声模仿,让人感到宽阔江面的空旷和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不大但有一种平稳连贯的伸延感,接下去衬词演唱,旋律下行,保持欢快的情绪,结尾“给根”的“根”字要归韵到前鼻音“n”,并且保持延长。第二段前面有两个小节流水般琶音节奏型间奏,整个第二段的声音要保持自如,音量均匀,保持一种摇浆行船的轻松洒脱状态,两腰控制好气息要积极饱满而富有弹性。最后一句是翻高唱“万万年”,而且标记有渐强的符号,这就要求在演唱时,靠呼吸下沉的力量把声音有意识地渐强放出来,唱满两拍。不在延长,马上换气接唱第三段。第三段是一个再现段,犹如拍摄的电视镜头,拉近后又徐缓慢速的拉开,满载鱼虾和丰收喜悦的只只小船渐渐离去,直至消失在镜头里,给我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