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采取“中和”的创作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以正确的方式借鉴与吸收西方音乐。这首协奏曲无论在题材、技法以及体裁方面,都对当今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从更宽领域中实现了“中和”思想。
(一)在旋律中的展现
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旋律,旋律是音乐发展的根本,音乐是否动听主要取决于旋律是否优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然而,二胡作为民族拉弦乐器,弹奏的声音类似人声,柔美的音色体现出二胡超强的艺术力与感染力。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二胡演奏艺术通过不断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从而繁荣本民族音乐,其中《长城随想》这首大型体裁的协奏曲完美的诠释出“中和之美”思想。为了适应大型题材的需要,在主题旋律的写作上,刘文金先生突破了传统二胡小音域“歌谣体”旋律的表现模式,运用大音程的旋律进行音区的转换手法,大大拓宽了音域范围,从而使二胡旋律的器乐性更为突出。在演奏技法上,演奏者可以运用平缓、清淡、舒展的揉弦,柔美的音色使旋律线条更加流畅,更富有歌唱性,优美的旋律特点正是“中和之美”思想的审美标准体现。
(二)在结构创新中的体现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念要求多样性的统一,在作曲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和之美”的传统音乐思想,其中,着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创作《长城随想》这首协奏曲中,根据“中和之美”思想提出了中和创作样式,即把“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对传统创作模式进行突破,在继承中国传统创作技巧的同时注重意境追求。在音乐体裁结构上,《长城随想》在曲式结构上打破了西方随想曲的单乐章组曲结构模式,运用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内涵。从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上来看,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渐变的结构思维,不断创新发展。
(三)在意境追求中的表现
《长城随想》是以古老的长城为背景,在特定的意境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四个乐章组成的大型题材协奏曲《长城随想》,每个乐章所体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所以二胡演奏者要想成功的完成这首作品,无论在每一乐章的情感处理上,还是音乐的韵味把握上,都要做到真切和自然。二胡作曲《长城随想》通过借鉴戏曲润腔中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音与音之间的韵律美感、京剧行腔的戏曲感等,作曲出意境协调统一的韵律美感,时刻都能感觉到乐曲的高雅韵律的格调。而且在《长城随想》二胡创作演奏中,模仿古琴的声音,不仅形象,更加神似。同时,为了力求与古琴的韵味相似,除了二胡在滑音等技巧的运用上巧妙的创作,而且对音色的要求更加细腻。与此同时,在二胡演奏者演奏乐曲时,应该忘却一切如手指、大臂、揉弦、快弓等羁绊心灵绳索的技巧,以达到琴心相应,琴人合一的效果,最终体现出道家超脱自然、“中和之美”的意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