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既有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具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篇幅虽小,但典雅精致,运用了多种形式去表现情感、思想和内容。
1、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
黄自出生于望族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母亲陆梅先的影响。他不满三周岁就能背诵《大学》的片段,对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在幼年时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文学。他自己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乐天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到什么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他,只因为他的音节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可见黄自年幼时在诗歌、音乐上的过人天赋,也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在《玫瑰三愿》中,黄自生动地刻画了玫瑰这一音乐形象,把诗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通过音乐的动态来表现诗词的静态之美,展现诗词的意境,准确地诠释了诗词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丰富了诗词的审美内涵。
2、旋律运用恰到好处
黄自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提到:“我们需能辨别什么是主要‘乐意’(Motive),然后追溯其如何经各种变化……一方面要使各句、各段变化万千,层出不穷。音乐家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用一个主要‘乐意’加以各种变化……什么是‘乐意’呢?‘乐意’是一个有个性的精短乐句。”[1]
本曲的旋律与节奏不复杂、不华丽,在两个动机上用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其旋律与诗歌语言的配合恰到好处,就像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一样。第一乐段的旋律用下行音阶表现了叹息的音调,第二乐段中出现了六度、八度音程的大跳,激切地表述了玫瑰的内心情感变化。本曲的伴奏部分加入了小提琴,其接近人声的优美音色,浪漫又抒情,与钢琴、人声三者相结合,使得音乐的织体更加丰富、饱满;在第二乐段中运用模仿人声的伴奏织体,紧随歌唱声部,将玫瑰的三个愿望更加真切的表现了出来。
3、浪漫主义色彩极力彰显
黄自的留美生涯,使他的音乐创作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他将这一音乐体裁运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结合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并汲取了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的精华。
本曲他借鉴了西方的一些作曲技巧,如大小调式的对比、七和弦的大量运用等,丰富了歌曲的色彩。选用中国的近现代诗词与西洋乐器钢琴伴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并将二者完美结合,深化了歌曲的美学意蕴,使其更富抒情性,也更能与听众形成互动,引发感官上的共鸣,从而使该作品在那个美声唱法还没有被传统审美完全接受的时代,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之一。
4、时代生活真实呈现
音乐艺术与生活、时代、民族、社会紧密相连。“凡是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与社会的写照。” 伟大的音乐必定都是民族的呐喊,它所发出的声音经久不衰、振奋人心。黄自主张“艺术是生活的表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表示一个时代的生活”。[2]
《玫瑰三愿》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正是国家动荡不安,人民饱受屈辱的年代,黄自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深厚的感情,借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通过对玫瑰花的咏叹,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感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关怀。作品旋律优美流畅,音乐风格严谨典雅,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展现了他鲜明的音乐观点和强烈的民族热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