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合艺术家资源
从世界各地的艺术区的发展形成来看,艺术区的形成首先吸引一批诸如:创意工作者、建筑师、作家、画家、设计师、电影人、音乐人等的聚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多元化的创作环境。思维的碰撞形成了新型的创意产业,且不断促进艺术的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着名艺术评论家粟宪庭在其文章《宋庄艺术家聚集区的模式》一文中分析得出:“艺术家聚集就是一种资源,这一地区包括美术馆和画廊区、为艺术家服务的商业区以及艺术家工作室区,就会形成一个集交流、展览、艺术品交易、乃至旅游的多方位的平台。”这种程度上说,艺术区不断吸引艺术家的入驻并整合艺术家资源,而这种特质是艺术区模式特有的优势。
2、高度集中的文化配套设施
美国学者Frost,K.在《文化(产业园)区:艺术成为城市复苏的策略》中说道:“文化艺术区就是都市中以高度集中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项目作为吸引力的明确标示地区”。在这个地区,高度集中的艺术团体、艺术商店、画廊、展览厅、工作室、主体餐厅、咖啡馆、酒店、艺术书店及住宅等一系列的配套文化设施优化了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如此形成混合发展、综合使用区域,一应俱全的配套硬件设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区文化景观。这种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而集中起来的设施又形成了集交流、展览、艺术品交易、乃至旅游的多方位的平台。各种设施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人工的生态艺术圈,而这些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艺术现代化和多元化,也实现了艺术区的模式化。
3、人工生态社区
陈礼的文章《人工艺术生态圈》中介绍了一个人工生态圈的试验,并诠释了这种人工生态的模式。还进一步指出,北京的酒厂艺术园区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人工生态艺术区,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和能力创造艺术作品,画廊和收藏家等艺术机构能吸纳艺术作品,并实现其经济价值,让艺术家们有更大激情和更足够的能力去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随之画家就会更有名,作品价格就会更高,收藏家和画廊也就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反过来刺激他们购买更多的作品。只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片阳光持续照射着,越来越多的眼光关注中国的艺术市场,这样的艺术生态圈就有生存且繁衍的机会。这便是一种内部实现生存的艺术圈发展模式,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区模式”。
4、高效的信息交流
韩国的Heyri艺术谷内有一个着名的“草莓妹主题公园”是围绕一位叫“草莓”的虚拟人物建立的一个虚拟梦幻空间,供大家参观和交流。意大利米兰托尔托纳创意区早在1961年就创办了“米兰国际家具展”,为融合家具设计以及相关设计领域的高端学术研究和顶尖商业活动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洪志坚,郭弟强在其文章《感受“798”的现代艺术》中指出:“艺术展览的宣传海报,画廊、工作室的指示标牌,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时髦的青年和穿梭往来的外国游客,一切又构成了极强的艺术和时尚氛围。”基于艺术区灵活和自由的氛围,它吸引了多样化的人群并实现了诸如艺术作品展览、艺术论坛、艺术活动等高效的信息交流形式。现代化的艺术区也许是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最有创造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区的存在通过自身独特的地域构成和艺术涵养提供了学术交流活动的空间和氛围,更直接有效地促进各种艺术思想和学术流派的交流和互补。使传统的艺术形式多元化和国际化,使流行的时尚文化结合本地特色本土化。 5、有机的艺术市场
艺术区从自发形成到企业介入后的整合管理,发展成了多向度艺术商业步行街,人们通过画廊、创意店铺等艺术商业机构进行艺术品消费和交易活动。实现了一个从纯艺术家聚集地域到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艺术品交易等多功能区域的转变,出现了大众化艺术消费现象,进而出现了艺术市场。大的艺术机构和商业机构确实能给艺术区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艺术家通过画廊等机构的认可实现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而市场通过艺术作品实现经济利益。如此循环,实现了艺术市场的良性互动。从这种消费的层面来看,艺术消费的行为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买卖活动,而是构成艺术区生态产业链的一部分。所以,艺术区的的艺术市场是立足在艺术源地的一级市场,且具有特定的艺术区模式发展形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