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它邀请我们进入生产影片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本片影射出伊朗社会的诸多矛盾:比如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的矛盾,父权和女性的矛盾等。但这些只是导演借以表现亲情纠葛的素材,而非主题本身。以西敏为代表的独立女性是现代伊朗人的代表,而纳德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而选择留在国内是传统伊朗人的代表。纳德一家是中产阶级,有钱雇佣人来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而瑞茨一家作为底层人民,每天都要为生计奔波,瑞茨的丈夫在一家修鞋厂任劳任怨工作了十年,后来被辞退,丈夫打了一年的官司,别人告诉他法律会给他公正,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这是全片唯一一处从侧面触及伊朗司法问题的内容,因为伊朗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导演在拍摄时十分注意规避政治等敏感问题。从本片也可以看到伊朗的社会历史风貌:瑞茨打电话向宗教服务热线询问是否可以帮助爷爷换裤子。当纳德误会瑞茨偷了卧室的钱时,瑞茨说:我向侯赛因阿訇发誓,我没有踏进那扇门一步。以及要面对《古兰经》发誓时,瑞茨害怕灾难降临到女儿身上而说出了真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纳德的女儿特梅在法院的走廊里背诵课文:“在波斯萨桑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享受特权的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此时瑞茨的女儿索玛耶坐在旁边听着特梅背诵课文。本片在表现情感道德纠结的同时,反应了伊朗社会的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一部影片,无论类型如何,始终都含有超出其自身内容的内容,这些潜在的信息不仅可能逃过审查者的眼睛,也可能逃过拍摄者本人的意识…在影像面前,最博学的人都象是文盲…一部影片永远包含有超出其自身内容的言外之意。”3
林语堂曾说过:“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本片就是一部时刻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朴实真挚情感的影片。在影片开始段落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亲情的纠葛,西敏为了女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选择移民,纳德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亲而拒绝移民,因此夫妻两人选择离婚。在瑞茨流产之后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为了保护所爱的人而不得不说谎的立体的人。本片中不止有亲情的矛盾,还存在法律,宗教的矛盾,三个矛盾纠缠在一起,影片人物就是在不断地面对三个矛盾中任意两个矛盾的组合中做选择,纳德在面对法律和亲情时选择了亲情,他为了能够继续照顾父亲和女儿而不得不说谎。特梅在面对亲情和法律时,为了保护父亲而说谎。瑞茨在是否给老人换裤子和宗教禁忌之间,通过咨询宗教权威热线而选择了情感道德。法律是无情的,宗教信仰规定人们的生活准则,但是剧中人物最终还是选择了情感道德,这传达了导演的中心思想:爱比法律,宗教更重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