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民族歌剧,他在借鉴西洋歌剧表现形式的同时加入了典型的民族特色。因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和丰富的歌曲创作经验,为歌剧伤逝的成功问世奠定了基础。
居其宏所说:“追求歌剧音乐的交响性,立体化写法,就意味着追求歌剧音乐戏剧性,充分调动各种音乐形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和乐队音乐等各种声、器乐手段)来推进情节发展、展开戏剧冲突、抒发人物情感、刻画歌剧形式,也即皈依‘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这一美学原则。”①施光南正是以这样的美学原则为目标,走在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交响化的大路上,以及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等形式,这一创作理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的民族情结,反而通过西洋创作方法达到了强化音乐民族性的效果,例如《伤逝》的主题咏叹调《紫藤花》的二重唱,经典片段《不幸的人生》都具有民族风格的音调来表现,这种特色的创作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结语
歌剧《伤逝》是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可以说是我国歌剧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他在创作上充满新颖性,《伤逝》是在中国传统音调的基础上,把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加以运用,打破了它创作之前中国歌剧常用的“话剧加唱”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体现了《伤逝》在其创作上区别于其他歌剧而独有的魅力。
注释:
[1]居其宏.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6)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