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活真实感

  对于电影声音工作者,音响相对音乐和语言,是声音三要素中最具创作空间的元素。因此,对音响声的设计与利用也是声音艺术创作中被讨论最多的内容。电影作为第七类艺术,其艺术真实通常是高于生活真实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商业片盛行的美国,电影工作者们对如何利用声音设计来提高艺术真实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对电影创作实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着作。这些着作中,对于如何处理人物动作声、背景环境噪声和特殊效果声等音响声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比如:1.对伴随演员的动作的动作效果声进行拟音;2.利用已有的声音的合成和变形创造特殊音效;3.对现实声音尤其是动效声的夸大和艺术化处理,提高其表现力,增强听觉刺激感;4.加入画面中没有出现声源的声音,营造某种氛围或渲染某种情绪;5.为突出某种氛围或情绪基调,选择突出画面中的某些声音而弱化或隐去另一些声音……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声音其实已经不完全是现实声音的再现。

  艺术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来说,并不追求视听感官刺激,声音元素相对较少。但是对音响声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观赏性。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题材多集中在对当下社会转型期平民百姓的困惑、迷乱和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反映与反思上。这些影片共同的基调之一,便是对生活真实的展现。因此,在音响声的艺术创作方面,也是以追求生活真实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1.对环境噪声的突出;2.对人物动作声的弱化;3.很少利用画面中无声源的声音。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在整体听感上接近纪录片风格。例如,影片《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中对工地、厂房噪声的再现;影片《十七岁单车》《日照重庆》前半部分对城市街道交通声的再现等。

  环境噪声是表现人物所在环境真实感最直接的方式,但其毕竟属噪声范畴,持续时间长了会降低观影愉悦度,从而降低影片的观赏性。如若将长时间的背景噪声转化为其他和谐的声音,比如做音响音乐化处理,或者用人物心声类的不涉及口型的语言声铺垫,则可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比如,影片《钢的琴》在破旧厂房中造琴的场景,用音画平行的手法以俄罗斯风格音乐替代可能不悦耳的造琴声,并未影响影片的真实感,反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动作声确实常会淹没在不安静的背景噪声中,但若能在影片中适当的突出某些动作声,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绪、强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比如,影片《二弟》中,若能放大二弟吸烟的声音,则能对其惆怅抑郁的情绪有更生动的表现。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声音艺术创作中对音响声的处理有过于生活真实化的特点。若能适当借鉴商业电影声音设计的方法,是可以达到既不影响真实性,又能提高观赏性的效果。

为您推荐

以表现平民生活为主的本质

  无论是在艺术史中对艺术作品风格进行对比,还是参考艺术思潮的发展转变,都可以得出艺术的本质并非如上文中所说的专一地迎合贵族的审美趣味的结论。那么人类对艺术的看法为何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

个人生活遭遇的反映

  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她将自己的体验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可以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1.清纯少女阶段   ..

绘画艺术作品对实现幸福生活起促进作用

  绘画艺术作品可以给人送达愉悦,还可以带来沉思。它的物质效应有时能给予画家直截了当的幸福,在有些情况下,画家的作品若能以高价卖出,这得来的幸福感可能会成为画者继续创作的动力之一。当面对一幅画作的时候,作为观者..

创新来源于生活

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促使文学创作者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所谓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要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在体验后提炼出可以创作出来的生活素材,并塑造出各种艺术形象。当文学创作贴近生活的时候,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诗意主..

文学流派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从文学流派的反映出来的文学创作内容上讲,它展现了一个时期人们所呈现的各种生活现实写照。艺术创作并不是虚幻的,而更多原型是来自于生活。以西方的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流派为例,它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那个..

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 “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