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在《易经?序卦传》中指出,“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是指事物最初的状态,而“童蒙”即是指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另,《易经?蒙卦》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是要养正。而“童蒙养正”的意思是通过对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来涵养各种优秀的品格和美德。而在儿童各种认知处于迷蒙的时期,童谣恰恰承载了向儿童传播知识、开发智力、锤炼品格的功能。
首先,河北童谣童蒙养正的教化美体现在文化的传承。河北童谣多为民间创作,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他们的创作条件和传播条件决定了其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在精神。因而河北童谣在内容方面既包括反映民间生活中的习俗,又包括民间的价值观念等。 比如河北滦县过年童谣:“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对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糊香斗。 三十儿,耗油儿。 初一儿,磕头儿。 初二儿,顶牛儿”。[7]p3这首童谣描写了河北人民在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将河北地区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二的过年风俗编成简单易记且韵律流畅的童谣,可以将传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实现童蒙养正的功用。
其次,河北童谣童蒙养正的教化美体现在知识的传播。儿童处于蒙初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童谣是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事物,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 童谣以和谐的韵律和谐、铿锵的节奏,通过儿童的听觉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他们。 如河北童谣:“高高山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腚后头。”这首童谣通过白描的手法,刻画出牛的形象特征,使儿童对牛这种动物有了初步的认知。
河北童谣童蒙养正的教化美首先体现在品德的养成。儿童正处于个性、品格的形成期,因此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童谣正是以其稚趣活泼的形式、韵律和谐的音节,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善与美的熏陶。比如河北邯郸地区的童谣:“月奶奶,明光光,开开后门洗衣裳。洗类白,浆类白,寻个女婿不成材,又喝酒又打牌,好好日子过不来。”[8]这首童谣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女性形象,而后半部分却因她嫁的丈夫不成材,而使生活陷入困顿。通过此类童谣的传播,意在规劝儿童要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认真对待生活。此类童谣要到儿童年龄稍长以后才能真正发挥功用,使其能够理解童谣中的寓意,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河北传统童谣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稚趣横生的趣味美、率真质朴的情感美、童蒙养正的教化美等审美艺术特征,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学者不断关注和研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