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童谣是一种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易于传唱和记忆的口头文学形式。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闻有韵或有律之音,甚感愉快”[1]P131。因而河北童谣在形式上最鲜明的特征即是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无论是句句押韵还是隔句押韵的形式都使童谣读起来抑扬顿挫,便于口耳相传。

  如河北童谣《小黄狗》:“小黄狗,真不离儿,又看鸡鸭又看门儿,钻墙根儿,窜草堆儿,帮着小猫捉耗子儿,管正事儿,管闲事儿,它是我家小宝贝儿。”这首传统童谣每句以“儿”字结尾,构成押韵,且一韵到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押韵效果,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又如《扑蚂螂》:“蚂螂蚂螂高,有人招,蚂螂蚂螂矮,没人逮,蚂螂蚂螂卖菜瓜,扫帚底下是你家。蚂螂蚂螂过河来,东边打鼓西边筛锣来。大筛小筛筛筛你婆婆脑袋。”[2]这是一首可以用于儿童嬉?蚴钡耐?谣,虽无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教育意义,但读来朗朗上口,体现出纯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以“高”、“招”结尾,押“-ao”韵,中间两句以“矮”、“逮”结尾,押“-ai”韵,最后两句“来”、“袋”为一韵,整首童谣韵律错落有致,节奏流畅明快,给人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