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示部以“欢乐”为主题,采用西洋降E大调和我国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相结合的调式结构,充分展示出了中西调式结合的完美音效之感。作品中“塞罗”的出现瞬间将音乐取材定格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上,热烈、欢腾的场面跃然纸上,随着歌声飘荡四方。开始部分演唱时感情应在欢乐的基调中铺垫,情绪上要营造轻松自如的感觉,极力勾画出彝家儿女踏歌起舞、纵情歌唱的场景。DO、MI、SO、LA四个音具有我国浓郁的民族色彩,呈示部的第二乐段“啊”字和衬词“塞罗塞里塞罗塞”部分,正是由这四个音组成,充分展示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调式调性上的独特艺术魅力。此时,调性转向降B宫调,作品进入到了展开部,又是中西结合的调式结构配合,使得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西方音乐明亮、高亢之感和中式曲调委婉、细腻之感。此外,展开部在同宫系统的B宫调式和#G羽调式上交替进行,突出了调式调性转换的色彩,用音符和音色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彝族儿女载歌载舞的幸福场景。到了展开部的华彩乐句时,演唱者情感要稍加激动些,极力将景美、人美、歌美、舞美、心情美融为一体。再现部中,演唱者要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彝族火把节节日的了解,加上自己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将最真实、最热烈的情感,置于演唱之中,极力将花腔艺术特有的魅力和我国声乐的民族特色展示出来,进而烘托火把节的欢腾场面。最后,作曲家以花腔炫技作为作品的结束句,更是要强调和展示出我国民族声乐中花腔艺术的艺术魅力。
总之,整首作品无论在花腔的运用、咬字的把握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都要力求凸显我国民族特色、展示民族风格,通过对西洋花腔唱法的借鉴、创新和融合,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我国民族花腔艺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更好地向前发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