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化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关,它承载着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任务,因此时代赋予了公共艺术很强的现代性。公共艺术的实际功能维度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公众休憩的民生需要、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化、保养维护的经济成本等方面。因此,公共艺术更加需要重视的是从普遍的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完善的设施,以及大众的审美品位,唯视觉形式美的设计思维必然为真正的公共艺术所反对[3]。
在具有形式美感的同时,公共艺术还需要获得人与物、人与空间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创作作品的公益性。作品不能以生态损害、功能单一为代价,这种设计只可能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绝对不再适合于当今城市和民主社会。那些没有创意或者完全不顾公众理解的作品,最终将被抛弃。
传统的公共艺术把观众建构成一个消极的接受者,他们接受艺术家所事先安排好的审美体验,而新型公共艺术则暗示观者直接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4]。
2003年7月5日至8月3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行了“2003环保雕塑作品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件雕塑作品参与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以“融入自然、共享空间、雕塑生命”为主题,主要表现了人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宣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提醒人们要更加珍惜自然、珍视环境、珍爱生命(见图5,图6)。
图5 图6
上海一些艺术家通过在各餐饮店回收近3万双使用过的筷子,进行清洗和加工,拼贴成一棵5米高的树,再将其拦腰折断进行展示。该装置艺术作品《折断的筷子树》(图7)更容易引起公众对于环保的深思。
图7
2、民族化
伴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普及,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如应在和现有城市风格相融合、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的同时,尽量保留老式建筑,使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传承民族及城市文化的作用。不应照搬照抄,应提倡多使用民族的东西,不要“国际范”,而要“民族风”。
公共艺术,比如公共场所的壁画、浮雕以及设计艺术,与艺术家表达强烈的个性、情感的作品不一样。当时的邮票、人民币、毛主席像以及各种大量发行的宣传画、年画等都在努力构建新中国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必须是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民族的。另外,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围绕这一现象表现各民族的大团结。(见图8) 图8
3、特色化
公共艺术在以其独特形式妆点城市的同时,还会成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传承城市文化,让公众充分领略到城市的特色和场所的内涵。与城市地理特征、历史特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塑造,并被视为是城市的“市标” [5]。
公共艺术绝对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如比利时的小于连,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女人以及广州的五羊石像。五羊石像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侧,始建于1959年,雕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53立方米。(见图9)
图9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