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东传中,佛教世俗化不仅表现在人们对佛教信仰及其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展示在思想界。“从八世纪中叶以后,一度相当兴盛的佛教教义学有些偃旗息鼓,似乎世人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真正的佛教信仰,并不是在经典的阅读和研习中,而应该是在习禅与持律中得来,也就是说,以戒律严格护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禅定去体验自己的心灵本原,或者以禅定体验到自己原本清净的心灵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护这种境界不至于失坠,这种针对心灵的实践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当然,这种“佛教的正途”到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之所以变化的深刻根源在于佛教经历了数百年在中国的发展与利用,使人们深刻体验到仅仅对之进行照搬,或诵读经文,或参拜偶像等,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历史的长期性及复杂性,它的核心内涵总是在做一些吸纳、摈弃和界定。例如,在唐代,人们用“法师”和“禅师”来指代传佛之人,其中,以翻译与解释佛教经典义理的被称为法师; “禅师”是“以禅定与体验心灵为深入佛教信仰为主要途径”,于是,佛教禅宗便出现了。
就像“禅定”为禅宗修炼的主要途径一样,对心灵的体悟也是陶瓷艺术“以器观道”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宋代的青瓷,崇尚自然朴素,器型删繁就简,体现的就是禅宗那种“少即是多”、重精神而不重形式的文化内核。另外,从瓷器的质地上看,在由“陶”到“瓷”的转变中,对制瓷原料中铁质的去除,以达到洁白如玉的目的,像极了禅宗教义中“时时勤拂拭”的修炼历程,达到的却是“何处惹尘埃”的最终大义。
陶瓷艺术的发展并不是本体内核不断演变得到的,它实际上也是吸收各种文化精华丰满自己的过程。从“苏麻离青”造就了元青花的辉煌,到康乾晚期五彩瓷吸收珐琅彩的工艺创制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陶瓷艺术文化渊源广泛性的表现可见一斑。
所以禅宗文化和陶瓷文化在精神内核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它们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脉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