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调式就是各种音程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一旦主音的音高不是 C,就需要用升、降号来调整谱表上的音程关系。以高音谱表为例,它的下加一线是中央 C,如果没有升、降号的话,谱表只适用于 C 大调自然音阶(或它的同名小调—a 小调的自然音阶,关于同名大、小调在下面会详细介绍);这也就是说,高音谱表的一线与一间之间、三线与三间之间“天生”就是半音。那么,我们将主音放到三线(即 G 音)上,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了满足自然大调式(do,re,mi,fa,so,la,si)的音程结构(全—全—半—全—全—全—半),必须将五线(F 音)升高半音。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求一个主音为 F 的自然大音阶,就会出现一个降号:
现在,我们来写一个以 C 为主音的自然小调音阶(c 小调);首先,不要忘记自然小调式的音程结构是全—半—全—全—半—全—全,然后,用升、降号来调整谱表以实现这种结构:
再写一个 b 小调音阶:
在这些例子中,有的使用了一个升号,有的使用了三个降号,但绝不会同时使用升号和降号。
在乐谱中,为了更加醒目、便于演奏和演唱,将这些升、降号集中写在每行谱表开头的地方(跟在谱号的后面),写在这里的升、降号就叫做“调号”。调号的作用范围比临时升、降号大得多,在这一行谱表中的同名音不论是不是在同一个八度都要变化。比如刚才的 b 小调音阶应该写成这样:
有了这个调号,所有的 F 音和 C 音都要升高半音。
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每个调的调号生成的规律,会发现其中有很明确的逻辑。简单地说是这样的:从 C 开始,每上升一个纯五度就增加一个升号,每下降一个纯五度则增加一个降号。由此而形成两个系列,升号调系列和降号调系列。
从 C 开始,按照纯五度关系上升七次,能够生成七个调:(C)↑G↑D ↑A↑E↑B↑升 F↑升 C。这七个调的调号依次为一个升号(G 大调)、两个升号(D 大调)、三个升号(A 大调)、四个升号(E 大调)、五个升号(B大调)、六个升号(升 F 大调)和七个升号(升 C 大调)。这七个调称为“升
号调”或“升种调”。
从 C 开始,按照纯五度的关系下降七次,也能生成七个调:(C)↓F↓降 B↓降 E↓降 A↓降 D↓降 G↓降 C。这七个调叫做“降号调”或“降种调”。它们的调号依次为一个降号(F 大调)、两个降号(降 B 大调)、三个降号(降 E 大调)、四个降号(降 A 大调)、五个降号(降 D 大调)、六个降号(降 G 大调)、七个降号(降 C 大调)。
为什么要上升或者下降七次,而不是六次、也不是八次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自然音级只有七个音,换句话来说,基本音名只有七个,如果超出七次
的 话 , 就 会 重 升 和 重 降 , 既 61 不便于记谱,也不便于视唱和视奏。此外,我们已经知道一共只有十二个调高,上升和下降七次就足够用了。
升种调和降种调各七个,再加上 C 本身,岂不是出现了十五个调吗?用等音变换的方法分析一下:升 F=降 G,升 C=降 D,B=降 C;这就是说有三个调是同音异名的,实际的调高恰好是十二个。下面的图形象地说明了调号的生成规律,顺时针方向是按纯五度关系上升,逆时针方向则按照纯五度关系下降:
调号的写法和它的生成原理是一致的。升种调的调号从升 F 开始,按上行五度的关系排列;降种调的调号从降 B 开始,按下行五度的关系排列。不过,在谱表上不可能连续地向上或向下写,而是用八度移动的办法将它们都写在五条线之内:
升种调 降种调
G 大调: F 大调:
D 大调: 降 B 大调:
A 大调: 降 E 大调:
E 大调: 降 A 大调:
B 大调: 降 D 大调:
升 F 大调: 降 G 大调:
升 C 大调: 降 C 大调: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用基本音级的唱名来这样归纳:升种调的调号顺序是 fa、do、so、re、la、mi、si;降种调的调号顺序是 si、mi、la、re、so、do、fa。
如果见到一个调号,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调的话,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判断:在升种调中,最后一个调号的高度是该调式的“si”,它上面的音就是“do”;在降种调中,倒数第二个降号的位置就是“do”。例如:
最后一个升号的高度是 D,所以 E 应该唱作“do”,这几个音是 do、so、la、si、do,E 大调。又如:
倒数第二个降号的高度是 A,所以 A 唱作“do”,这几个音也是 do、so、la、si、do,降 A 大调。
练习:
1.如果调号是一个升号,应该升哪一个音?假如调号是一个降号呢?
2.说出升种调的调号(由一个升号到七个升号)是怎样排列的。再说出降种调的调号排列顺序。
3.如果倒数第二个升号是升 C,这是什么大调?
4.如果倒数第二个降号是降 A,这是什么大调?
5.写出下列大调的调号:
C G E 升 C F 降 B 降 E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