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人类素质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音乐做为一种情感艺木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乐以和众”,“乐以激众”,“乐以修身”。近年来,我们在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受益匪浅。
一、利用音乐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要好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音乐最容易触及人的心灵,我们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一特点,挖掘音乐教材中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我们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音乐课,都安排学生欣赏并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在国歌声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日趋完善,他们对“国歌”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有的学生说:我每一次高唱“国歌”都非常激动,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全身充满了力量。
2.重视教师的示范在德育中的作用。教师有感情的范唱、范奏,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技能技巧,而且能用歌声、乐声感染学生的心灵,达到以情动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如教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教师在范唱时,把国恨、激情、斗志等情感融入歌声,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发现他们已感受到了民族的尊严,革命的召唤,学生在学唱时就会用激昂的歌声来表达他们激动的心情和奋发向上的革命斗志。此时,教师无须多言,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3.有对比地让学生欣赏高雅音乐和一些流行乐曲,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来领会什么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儿童和青少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教师严令学生不准听靡靡之音,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为此,我们每个学期在音乐课中都有意安排一些有对比性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如:在欣赏完《黄河大合唱》后,再放一段《新鸳鸯蝴蝶梦》,让学生讨论听了这两首歌曲后的不同感受。通过“听”“想”与“说”,学生就会深刻领悟到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在艺术性、思想性上的区别。
孟子曾说过:“仁言不如乐声之入人深也。”音乐比人言能更深刻地影响人心,音乐可以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格要求。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是不可忽视的。
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提高身心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需要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遵照教育方针和原则,创造特殊的情境来引导和培养。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健全、可塑性强等特点,我们和其他老师联合,组织丰富的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劳逸结合,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活泼开朗、勇敢乐观的性格、活跃敏捷的思维,奋发向上、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三、在音乐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们常会听到“书呆子”这个词,它是大家对那些满腹经纶却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书生的称呼,多年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高学历的“低能儿”。社会要发展,不但需要有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音乐教学更应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课前预备 5 分钟的班级齐唱,指挥不只固定于文艺委员一人,而是有
目的地定期轮换,培养大多数同学的组织能力。
2.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把教师的“讲”变成学生的“想”与“说”。如:欣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简单地概述作品的背景、意境后,让学生分乐段边欣赏,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夜的美景。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织学生有主题地传听传唱优秀的歌乐曲,鼓励学生利用双体日参观艺术团体、拜访民间艺人、自发组织小型音乐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
4.每一学期举办一次音乐知识竞赛。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家名人名言,国内大型音乐活动情况,名曲填词填谱等。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记忆、判断能力。
总之,音乐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外,更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和各种能力素质,使音乐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