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帮助他们积累音乐语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辅以“讲、说、画、唱、演”几种途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一、讲背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在欣赏教学前,适当地介绍一下作品的作者、创作过程、创作意义及大致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欣赏愿望,而且还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作好铺垫。
研究表明:信息效果=80%的视觉信息 20%的听觉信息。因此,借助于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既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听觉感知的理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背景讲解的厌烦情绪。在对学生进行背景介绍时,我常常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图片、幻灯等直观画面,让学生借助画面感知音乐描绘的内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欣赏第七册《苗岭的早晨》时,我先简洁地介绍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区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并用画片展示苗岭的秀丽风光。通过画面展示,激起了学生对苗岭的向往,并对作品内容与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欣赏作品创造了条件。
二、说感受,理解作品的意境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欣赏音乐,实际上就是感受作品的意境。
音乐欣赏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感官的欣赏是通过对音响的感知,感受到音乐的悦耳动听。感情的欣赏是对音乐所抒发的感情的体验,并由音乐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理智的欣赏是指对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的理解与认识。不论是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感官的欣赏,还是在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理智的欣赏,我都让学生说欣赏感受。我认为,说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例如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我就多次让学生说感受。在初听了《苗岭的是晨》之后,就指名说口笛的音色特点及它模仿的鸟叫声像不像。通过说讲,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在利用其他教学手段复听分析了作品之后,再让学生将感受到的音乐用语言描绘出来。有的同学说:天亮了,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小鸟在树上吱吱叫 苗岭的早晨又安静又美丽。人们从梦中苏醒,又马上穿衣起床,开始了歌舞与劳动的一天。瞧,他们唱得多开心,跳得多愉快,真是一片热闹的景象 大家畅所欲言,把音乐的内容表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音乐,分辨乐曲段
落,逐段欣赏音乐,“说”音乐。通过三个层次的“说”感受,学生大都理解了作品的意境。
三、画图谱,深入了解作品内容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层次有初步的印象,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对乐曲的不同力度的感受,画出字母图谱,再根据所画图谱分析乐曲结构。如欣赏《挪威舞曲》时,学生画出字母图谱:
A A′A″A′A″B B′B″B′B″C A′A″A′A″
从图谱上可以看出,这首乐曲是采用三段体结构,而其中第三乐段又是第一乐段的重复。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充分发挥图与歌结合,情与景结合的作用。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间比较长,如果单独让学生听,势必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这个音乐童话时,我根据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设计出一个由图片和幻灯构成的龟兔赛跑“小动画片”。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欣赏音乐,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有利于了解作品内容。
我们经常说“趣味无争辩”,“文艺鉴赏自己作主。”对成人尚且如此,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教师包办,满堂灌地“说”音乐。如欣赏管乐合奏《四季的歌》,我就让学生分段欣赏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节奏和力度变化,创作出具有一定想象和情趣的儿童简笔画。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创作的儿童简笔画真是异彩纷呈,使你看后不禁赞叹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唱旋律,进一步熟悉作品内容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倾听并唱(奏)主题旋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作品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乐曲的动机发展所在,再复杂的曲式结构,也是通过主题的旋律多次重复或变化重复发展而成的。所以,难度较大的欣赏曲目,我常让学生唱主题旋律。如欣赏板胡独奏曲《红头绳》,就让学生唱主旋律后来,复听乐曲时,同学们都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唱,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任何一首歌(乐)曲,它都带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都有一定的内在情绪。因此,欣赏一首歌(乐)曲,实际上就是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乐思和情感。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要想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欣赏实践中,我利用节奏模式、律动和情节表演来激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我就采用了节奏模式。在学生充分了解了乐曲内容之后,我让他们边听音乐边用打击木鱼、双响筒等为乐曲伴奏。到“小骑兵”与暴风雨搏斗的高潮之处,节奏敲快,力度加强。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就好像真的在战场上擂鼓助威。
再如欣赏格里格的《挪威舞曲》时,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结构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快乐的活动中增强了音乐感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利用“讲、说、画、唱、演”等教学方法,努力挖掘与音乐有关的一切因素,大大提高了学
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优化了音乐欣赏过程,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