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小学音乐教育也必须以进行音乐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位置。评价一节音乐课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识谱能力、视唱能力与歌唱技能的水平,水平高者是好老师,是高水平的教学。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大量时间放在唱和声音训练上,为了提高演唱水平,教师将专业训练的方法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上,从而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造成音乐课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于是逐渐形成低年级爱上音乐课(因为低年级还没进入
视唱教学),中年级无所谓,高年级课上无歌声的反常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迅速传播,音乐老师的音乐教育视野越来越开阔,逐渐明确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应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六年的音乐教育,应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应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浅层次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使他们喜欢民族音乐,接触一些外国音乐,音乐视野逐渐扩大;具有一些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技能。

要达到上述音乐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从小学音乐教育特点出发深刻理解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

在当前音乐教育中仍存在如下认识上的差异。

第一,片面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没有提美育,也就说明美育还没有放在“纲”上,音乐教学只不过是“德”育的陪衬罢了。在这种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一是为节日服务,唱“五一”、“唱“六一”、“唱“十一”,唱“新年”。二是为学校教育中心服务:开展爱科学月,于是唱“爱科学”,尊师月唱“我的老师” ,当然不应否定音乐教育有上述任务,但也不应片面强调课堂教学以此为主要内容。

第二,片面强调认识功能。配合语文课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配合历史课学习《苏武牧羊》,配合地理课学习《长江之歌》,配合品德课学习《咱们从小讲礼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这种配合打乱了音乐教学内容,破坏了音乐教学的系统性。

由于这些认识上的错误导向,什么大纲、什么音乐教材,可以不顾,音乐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荡然无存,审美教育的主渠道——艺术教育,实质上亦不存在。

国家教委曾强调:“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李岚清副总理在一封信中也谈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材,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审美。美育的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美术作品是最具体的形象,作品不论描绘的是物还是景色,都是传情的。碧绿的春天给人欣欣向上的启示,皑皑白雪给人以纯真的美。音乐是声音艺术,声音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音乐的语言却是情感的语言。当你听到哀乐时你会落泪,当你听到《二泉映月》时你会感到阿炳一生的苦难,当你听到《春节序曲》时你投入到欢快、热烈的情绪之中。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

由此看来,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与娱乐功能都是在审美的观照下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音乐教育为什么以审美为核心。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应尽其所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让“美”
伴随儿童成长。

2.全面贯彻教学内容,加强课堂上的音乐实践。

国家教委制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是唱歌、欣赏器乐以及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全国发行的小学音乐教材是根据上述内容编写的。

音乐是听觉艺术,依靠声音传播音乐的内容,依靠音乐语言表达情感。音乐语言的要素是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色等,依靠音乐作品的音响速度、力度、音高、和声、织体的变化撞击人的心灵。

音乐的声音表现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声,二是器乐声。而那些风、雷、鸟叫等等,是大自然的声音,虽然在音乐中也被纳入,但那是艺术化了的、由乐器人声模拟而成的。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音乐,不能只学习歌唱,还要进行教学所用的器乐演奏,还要学会欣赏他们所能理解的声乐与器乐的优秀作品,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音乐语言,正像人的口头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的历史以及文化的发展等因素而逐渐形成的。所以音乐的民族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要想给小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除接受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作品之外,还要接触外国音乐作品。

由于音乐作品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而人的思想情感也必然受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总是带着历史的痕迹。当然,音乐创作的作品又带着个人的认识,个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包括唱、奏、欣赏)与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又不能不涉及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个人创作风格等等。更何况音乐的表现工具形式、音乐的传播也是历史的产品,所以就出现了音乐常识、音乐文化的学习。

音乐语言的传播,一种是口头(包括器乐演奏)传播,一种是借助于符号的传播。口头的传播与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当然技能技巧有深度、广度之分,而小学生是基础素质教育,不是或不全是专业人员教育,所以其要求也是最基础的,但也必定要科学地为儿童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借助于符号的传播,是音乐文化的必然发展,所以小学也要学点记谱符号,进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小学音乐教育既然是音乐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儿童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实施最基础的全面的音乐,就应全面地贯彻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面教学内容。

当然,实施全面的基础音乐教育需要有条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条件。老师要有事业心和艰戏苦的创业精神。没有打击乐器,可以先从学生自身条件做起,用拍击的方法(拍身体的不同部位)得到不同力度、速度、音色方面音响的变化。还可以就地取材自制木质(包括竹制品)、金属、皮革,以及石块、贝壳、酒瓶、碗、玻璃器皿等等代替正规的打击乐器。还可以吹树叶、柳哨等等。有的学校没有欣赏音乐作品的条件,他们请地方广播站,定期为学校播放音乐节目,或者到学校开展音乐欣赏;请戏曲爱好者演唱地方戏、曲艺,或者教唱,给学生以便多的音乐实践机会。总之,人是万物之灵,任何事物都是由人的大脑想出来的,通过人的双手制作的,只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就会创造出历史的奇迹。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多方面、多层次地参加课堂上的实践,才能培育小学生的音乐素质。
3.优化组合音乐课堂教学结构

在有了大纲、教材、课时等保证的条件下,音乐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又体现在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上。教法与学法的核心又以研究儿童对音乐认识的特殊性为依据,研究儿童掌握音乐的规律。

音乐课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高效果,音乐课的组合必须摆在首位。音乐课的组合就是教学内容及其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就其课的内容来讲,又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看,小学应以综合课为

主,因为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将无意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就其教学顺序和时间分配来讲,我们既讲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又讲教学过程的联系性。

综合课由于内容的巧妙穿插,既顺应小学生好奇心理,又利于增大教学内容的容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一会儿唱,一会儿跳,一会儿欣赏,一会儿吹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总处在兴奋之中。这样做的结果是开拓了广阔的审美渠道,使大脑的神经兴奋中心不断转移,不易疲劳。在学习方式上动静结合,使儿童的生理得到健康发展。由于教学内容容量的增加,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量”,又保证了教学的“质”。

但变换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花样”翻新,华而不实。而是经过精选的内容,围绕音乐构成的本质学习,围绕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进行学习。一句话,围绕音乐的中心进行学习,这是一条贯穿于音乐教学内容的“线”。做为一节课来讲,这就是老师所制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当然,一节课的内容虽然丰富,也必须以某一项内容的巧妙安排来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既然教学内容有一条“线”,又由于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这就体现出一节课以情感的激发、情感的表现、情感的深化为支柱。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形象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情感的深化要求教学阶段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所以从音乐课的组织教学开始,就开始进入本节音乐教学所特定的情境之中。而一切准备活动(如声音训练)又与组织教学中已经呈现的某种情绪得到内在联系。顺水推舟,复习、新课中的导言、范唱、范奏,学习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现,学生的情感随之变化,达到入境的程度,从而达到审美的体验和愉悦。

4.把知识、技能教学融入音乐艺术之中

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审美能力的强弱上。能力的强弱与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技能水平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能力的水平,又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音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也同样,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小学音乐大纲中,教学目的第(三)条清楚地阐明培养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

但音乐的某些基础知识,要逐渐转化为技能,如读谱知识与视唱、练耳相结合,转化为视谱的技能。只停留在知识上是没有价值的。

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从其本质上讲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不会划分曲式结构,很难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不会读谱很难演奏乐器。有人讲有些吹鼓手,不识谱也会吹唢呐。这是事实,但不能以
这种手工业式的传授方法当成科学的教育方式。

由此来说,音乐的知识、技能教学不能忽视,但也不应将教学的大量时间放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不主张空洞地讲概念,更不主张每节课必练发声、视唱。

究竟如何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呢?我认为由于知识、技能是表现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所以提倡将音乐知识、技能学习融于音乐艺术之中。

例如:人音社重编的小学音乐教材,低年级的识谱学习就坚持了这一原则。到二年级才开始学唱名,先认 5(Sol)、 3(mi)两音,结合歌曲《小雨沙沙》学唱教学时,老师问“春雨下到房顶上,房檐流水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滴嗒,滴嗒。”所以唱小雨时应当唱成:

“5 3”就是滴嗒的声音,从而认识两个小雨小雨沙沙沙 唱名

在器乐教学中将技术性学习与理解音乐艺术形象相结合。例如教学生吹竖笛时从呼吸开始,以第四孔为 1(do),老师弹琴,部分学生唱,部分学生吹:《小鼓响咚咚》


(唱)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他都懂


吹的力度应随音乐的情绪而变化。因而通过吹,进一步加强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到了中高年级,音乐旋律的进行逐渐复杂,但将知识,技能教学融于音乐艺术的原则不能改变。如教唱《摘草莓》一歌时,其中半拍的休止很难控制。


哟 喂,哟 喂,哟 喂哟喂 哟,哟 喂这里是一大串感叹词,主要表现一种欢快的赞美心情。教师在教唱时引用人在表现激动心情时的语言音调。如:当你称赞一件艺术作品非常精美时是怎么说呢,一定是:啊,真美,太美了,他的节奏:


啊!真美,太美了。

利用这个比喻,学生掌握了半拍休止的唱法。

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儿童生活中本来就是大量存在,创作者就是挖掘生活中的内容给以艺术加工而成为歌曲,为了传播用符号将其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在教学生读谱知识时,应当挖掘创造作品的“源”,运用这个“源”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感、情绪。而不是抽出空洞的概念进行学习,然后去套作品。这个“源”就是儿童自身已存在的音乐原始资料。

当然,有一些音乐技能的训练,如音准问题,这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即使这样的反复练习,也不完全是机械重复,需要通过唱歌、乐器演奏去进行。

总之,知识、技能的教学,是重要的,并非可有可无,是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是音乐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培养几个尖子;要创造条件全面贯彻教学内容,并非是以唱歌
教学为唯一内容;要以审美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手段;要大量地进行音乐实践,要优化组合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不断调整小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审美音乐素质。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