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到的音乐与听不到的音乐——乐音和噪声、基频和谐波,音乐声的组成

人们通过把机械波按其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而分为次声、可听声、超声以及特超声等。

一般的分法是,振动频率在 20 赫兹以下,即每秒钟振动 20 次以下的叫作“次声”。地震前兆的大地振动,海洋、大气里传播的气流振动,原子弹爆炸或一些机器产生的声波中,都可能有次声波。有些次声波有很大的能量和破坏力。

振动频率在 20 至 2 万(20k)赫兹之间的声波叫作“可听声”,即人耳可以听得到的声音。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可听的范围可能不同。一般说,年轻人可以听到低至 20 赫兹,但老年人则连 50 赫兹也听不见了;青年人可以听出高至 20k 赫兹的声波,但老年人则常对 12k 赫兹也是聋子,因为听觉随着年龄而老化。

振动频率在 20k 赫兹以上的叫超声。

在可听声里,人的歌唱声大概从 60 赫兹(男低音)到 2500 赫兹(女高音)。钢琴的最低音是 27。5 赫兹,最高音是 4086 赫兹。除了特大的管风琴以外,几乎所有的传统乐器的发声频率都在此之间,当然,电子合成器则另当别论了。

在可听声里,又分为乐音和噪声。凡是其振动波形是周期性、在频谱上是分列、听起来有一定音调的,就叫作“乐音”。反之,凡是其振动的波形不呈周期性,在频谱上是连续的,听起来没有一定音调的,则叫作“噪声”。

每一个乐音,即周期性的振动都可以分解为许多不同频率、不同相位、不同振幅的简谐振动的叠加,这叫作“富氏分析”。简单的简谐振动即正弦振动或余弦振动的传播产生的声波叫作“纯音”。实际的乐音如歌唱声、乐器声等都不是简单的纯音,而是许多纯音的叠加。在这些简谐振动中频率最低的叫作“基频”,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的叫作“谐波”,频率不是基频整数倍的高频振动叫作“分音”。基频、谐波、分音组成了实际的乐音。基频的能量往往是最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

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中,除了乐音以外,还包括一些在物理上是噪声的声音,如锣、鼓、沙锤、木鱼、梆子等没有固定音调的打击乐器,海涛、流水、风声等效果声等,这也是音乐声的一部分。

我们做过实验,把一个乐音中 20k 至 50k 赫兹的高次谐波“切掉”,与没有被“切掉”的相比,二者听起来是有明显差别的。这说明这部分高次谐波对音色的改变是有作用的。因此,也应纳入音乐声。

这样,我们的结论是,从物理上讲,音乐声应由三部分组成,即:乐音、在音乐中使用的噪声、以及对音色有影响的在谐波中存在的一部分超声。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