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歌舞遍及全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各地的秧歌最为活跃,它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有鲁北的鼓子秧歌、青岛附近的胶州秧歌、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鲁中的平阴秧歌等。
在山东的民间音乐中,以微调式的歌曲或乐曲最多,其次是宫调式、羽调式、商调式。调式的音阶有五声、六声及七声,六声性的歌曲或乐曲较多。
山东民间音乐的旋律型多种多样,其中以变宫音上行四度以及上行或下行六度、七度跳进的旋律最有特色。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主要流行于鲁北的商河、惠民一带,它的风格热烈、奔放、刚健、粗犷,具有磅礴的齐鲁气势,体现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
鼓子秧歌的人物角色可分为“伞”、“鼓”、“棒”、“花”4 部分。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粗犷、淳朴、刚劲有力。使用的打击乐器有:
大鼓:鼓面直径最大的达一米以上。
大锣:低音锣,余音较短,发“匡”音。
此外,还有大钹、小锣、小钹等。
大鼓是演员与乐队之间的桥梁,起指挥作用。
根据基本鼓点变化的鼓点还有一些。
这些鼓点与鼓子秧歌那种刚劲有力、粗犷豪放的特点十分吻合,气势磅
礴。
慢速鼓点(鼓点 1)的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强拍与弱拍的对比明显,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第一、三两小节第一拍可演奏成附点音符,使音乐有神开的感觉,第二、四小节的第二拍,“台”可稍强此,这个鼓点连续演奏时,第四小节的第 2 拍往往加一个“台”,在整个段落结束时,改用休止符。
快速鼓点(鼓点 3)的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二拍。
在民间,鼓子秧歌一直用锣鼓伴奏,没有用民间的曲牌或器乐曲的片断,直到 1957 年为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专业音乐工作者根据鼓点的节奏、风格,以山东民间音乐为素材谱写了鼓子秧歌曲,开创了音乐伴奏的新局面。
鼓子秧歌的演唱部分主要是“哈尔虎”(得名于演唱者手持的伴奏乐器),又名“哈啦虎”、“摇葫芦”,是一种说唱性的歌曲形式。常用曲目有《大实话》、《鸳鸯嫁老雕》、《大观灯》、《小观灯》等。大多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流行于靠近青岛的胶县,当地人称它为地秧歌或大秧歌。舞蹈坚韧、舒展。它的演出形式为舞蹈与演唱相结合,交替进行。秧歌一开始为跑大场,然后是小戏或带有情节的歌舞。扮演的人物有“棒槌”、“扇女”、“鼓子”、“翠花”、“小”五种角色,每种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舞蹈动作和唱腔。常用的曲调有:《南锣》、《东坡》、《扣腔》、《女腔》、《小腔》、《老腔》、《上庙调》、《打皂调》等。
在胶州秧歌中,除一些主要唱腔外,还有一些独立的小曲,如《打灶曲》、《锯缸调》、《叠断桥》等。也有一些伴奏舞蹈的唢呐曲牌以及锣鼓牌子。近年来,伴奏音乐的来源逐渐多样化。
胶州秧歌传统的伴奏乐器有;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各一支,还有鼓、大锣、大镲、小镲等打击乐器。
胶州秧歌音乐具有亲切、朴实、优美、委婉的特点。
根据胶州秧歌素材创作的民间舞蹈《春天》,音乐和舞蹈都富有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海阳秧歌
在胶东半岛的海阳、文登、即墨、蓬莱、掖县、荣城、威海等地流行着胶东秧歌。这类秧歌以小调《跑四川》为基调。音乐可分为领唱秧歌、跑四川调和走戏调 3 部分。
胶东秧歌中以海阳秧歌的影响最大,它流传于海阳县农村。主要人物有:
“大夫”、“花鼓”、“货郎”和“翠花”。
海阳秧歌的整个表演过程为:礼炮相迎、三进三退、群舞争辉、小戏压台。舞蹈和音乐具有古朴、热情、豪放的特点。
伴奏乐器有大鼓(台鼓)、锣、镲、唢呐、拉弦乐器等。有的地方光用锣鼓而不用管弦乐器。
海阳秧歌常演唱的小曲有《小货郎》、《小罗匠》、《小二姐作梦》、《十二棵树》、《卖油郎》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