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豪迈的蒙古族舞蹈音乐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的散居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是辽阔的草原,在漫长的岁月里,蒙古族人民在创造自己的光辉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文化,音乐、舞蹈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游牧生活是一种集体活动,到了封建社会后,变为以家庭为生存的单位,逐水草而居,在蒙古族的民间歌舞中,常反映出这种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具有浑厚、舒展、豪迈、粗犷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特点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无论是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公元 7 世纪以前,蒙古人生活在呼伦贝尔盟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过着狩猎生活,当时的音乐主要是狩猎歌曲、萨满教歌舞和英雄史诗。狩猎歌曲往往与舞蹈相结合,故称狩猎歌舞。歌曲的曲调简短,节奏鲜明。

公元 7 世纪以后,蒙古人的先民走出额尔古纳河,向蒙古高原迁移后,由主要从事狩猎业改为主要从事畜牧业,草原牧歌这种新的民歌形式便发展起来。草原牧歌的特点是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

近百年来,在内蒙占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又出现了短歌和叙事歌的形式,这类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短歌中爱情歌曲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森占德玛》、《小情人》等。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歌颂了民族英雄领导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斗争的事迹。

在各类民歌中,长调牧歌由于结构不大规整,比较缺乏舞蹈性,短歌和叙事歌中的某此歌曲以及具有草原风格的创作歌曲常与舞蹈相结合。

蒙古族民间音乐的调式:

古代蒙古族的民歌古朴、粗犷,以徵调式最为多见,宫调式、商调式次之,羽调式较为少见。 9 世纪中叶,进入了草原文化时期,草原牧歌及其风格范畴的各种民歌体裁形成,特别是 15 世纪以后,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由粗犷而变为含蓄内在,优美抒情,羽调式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调式、宫调式、徵调式退居为次要地位。各种调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

蒙古族民问音乐的旋律:

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不同的色彩区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的来说,其特点为音域广阔,常用同一方向的连续大跳,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大跳之后一般都作反向解决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一种特殊的风格,与草原辽阔的环境相一致。在各种跳进的音程中,上行纯四度的跳进最为常见,超过八度的跳进也很普遍。
蒙古族民歌旋律常出现反向转位,开始可能是因为音域不够而把某些音翻高或翻低八度形成的,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特有的风格。此外,还存有着把前乐句移低五度的民歌,使上下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在蒙古族民歌的歌腔之中,常用一种向上方的甩音来加以装饰,使旋律富有活力。民歌中还经常出现由弱到强的同音进行,两个同音连接,类似切分节奏,音乐轻盈活泼。在伊克昭盟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歌中,还常用倚音的方式来装饰旋律。

蒙古族民间音乐的节奏:

草原牧歌的节奏较为松散自由;而古代的英雄史诗以及短歌等歌曲节奏明快,句尾常带三音节,安代舞曲的快板部分也是这种节奏型。

蒙古族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

安代舞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流传于哲里木盟(以库伦地区最为盛行)的安代舞,原为治病消灾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现已成为群众喜爱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安代”这种歌舞形式,过去以唱为主,故称“唱安代”,后演变为歌舞并举。

跳安代舞时,无乐器伴奏,但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也可即兴编唱。舞蹈热烈奔放、刚劲朴实。音乐淳朴、粗犷、豪放,多为 2/4 节拍。

安代舞继承与发展了古代蒙古集体歌舞踏地、顿足的特点,古代蒙古人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都要尽情地跳集体舞蹈。《蒙古秘史》对此作过极生动的描述:“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刺为可汗,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溪,没膝之尘矣。”场面十分壮观。

筷子舞

筷子舞流传于内蒙西部的伊克昭盟地区,是由男性艺人在喜庆时或节日里单人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边唱边歌,边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有时旋转敲击地面,舞蹈情绪热烈欢快,节奏鲜明。伴唱的歌曲多为伊克昭盟地区流传的民歌,以 2/4 节拍居多,亦有 4/4 节拍,速度往往由慢转快,在高潮中结束。表演时有乐队伴奏及人声伴唱。

脸炙人口的《筷子舞曲》在本世纪 50 年代已风行全国。

盅碗舞

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流传于伊克昭盟地区,由男性艺人在喜庆时或节日里独舞。开始时艺人席地而坐,左右手各执两个盅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然后舞者慢慢起立,前后退进或绕圈行走。曲调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区的民歌,如《金盅》、《熬门代来》等。解放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音乐多为 2/4 或 4/4 节拍,表演时有乐队伴奏。

蒙古族民间歌舞的伴奏乐器有四胡、笛于、三弦、扬琴等,以齐奏为主,各种乐器常在演奏中自由装饰、即兴变奏。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因为它的琴杆顶端用一颗精雕细刻、形象逼真的马头来装饰而得其名,草原牧民对马头琴几乎有一种崇拜的感情。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内蒙古人民安居乐业,工业、牧业、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先后在内蒙
古建立了艺术院校、歌舞团以及各地的文化轻骑兵——乌兰牧骑。创作和表演艺术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内蒙古人民新的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新的思想感情,其中有的作品在国际国内重大的比赛中获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鄂尔多斯舞》(贾作光编舞,明太作曲)便是典型的一例。舞蹈描述了解放以后鄂尔多斯高原人民愉快、幸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健壮慓悍的形象和坚强勇敢的性格。

蒙古族舞蹈的表现内容总是同生活密切结合的,题材多表现草原、骏马、鹰、雁、挤奶、摔跤等。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表现的手段在不断扩大,优秀作品陆续问世,自 50 年代以来,除《鄂尔多斯舞》外,还有《马刀舞》、《牧人舞》、《雁舞》、《盅碗舞》、《筷子舞》、《挤奶员》、《摔跤舞》、《喜悦》、《海浪》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蒙古族人民新的生活风貌。

为您推荐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1、取法乎上    语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历史悠久,所以人们的讨论和研究也较多。而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才出现,从事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对人类语音的研究,音乐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对语言学有很大..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音乐欣赏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所做出的反应。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音乐审美中音响的基本属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响是指音乐音响。音乐是有赖于振动这一物理现象而存在的,但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一定是音乐,音乐要在一定规则和条件下形成。具备了基本的要素之后,音乐音响才能成为组织音乐的重要部分。这些基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