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音乐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交响曲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作为一种大型的器乐套曲形式,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是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和探索的结晶。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器乐是同歌唱、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吹、拉、弹各种乐器基本上是在为“唱”起着伴奏的作用。后来,一种或几种乐器独立地奏起了歌唱的旋律,它起初是简单的对声乐的模仿,之后就具备更多的器乐特性,尽管它们那时篇幅还不太长,也并不复杂。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器乐音乐有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形式。多种乐器的合奏形式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时兴开来,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尔后遍及欧洲的新音乐体裁——歌剧,为器乐合奏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除去剧中为歌唱伴奏以外,在歌剧开始前,有独立的器乐合奏作为引子(序曲);在剧中间,也有器乐合奏作为间奏。在交响乐发展史上,歌剧序曲就成为交响套曲的雏型,它的包含速度对比的多段落结构,与后来的交响曲结构近似。当时最流行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速度结构是快、慢、快,而“法国式”歌剧序曲则是慢、快、慢。前者的第二个快速段落又常采用舞曲形式。
同一时期,其他的器乐独奏或重奏形式(如小提琴、大提琴、古钢琴等),也具备了这种多段性和舞曲性,这些器乐曲由以不同速度、节拍等手法形成的性质各异的音乐段落构成。比如意大利作曲家塔蒂尼写的著名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器乐曲形式——三重奏鸣曲,它的几个不同段落,包括了小广板、强有力的快板、庄严的速度、活跃的快板及慢板等速度和表情。而用各种各样的流行舞曲体裁来进行创作,更是当时作曲家所喜爱的方式,或为舞台上的芭蕾舞伴奏,或作为独立的器乐曲,如小步舞(menuet)、回旋曲(rondeau)、布列舞曲(bourree)等,都成了器乐曲的形式名称。法国作曲家库泊兰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最流行的古钢琴创作的古典组曲,就是由速度、节拍、性质不尽相同的各国舞曲(德国的阿勒曼德舞曲、法国的库朗特舞曲、意大利的萨拉班德舞曲等)结构而成,这些舞曲的结构和性质,后来被交响套曲形式所包容。
总之,各种多段结构的器乐曲形式对交响套曲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人们称这些序曲和器乐曲为“sinfonia”,即后来对交响曲的定名。十八世纪中叶,歌剧序曲开始从剧院搬到音乐厅单独演奏,一时间,欧洲掀起了创作与演奏 sinfonia 这种独立的管弦乐曲的风潮。巴赫的儿子,北德乐派的 K·P·E·巴赫和波希米亚的曼海姆乐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创作的交响曲虽然并不规范,但在乐章之间的对比、乐章内部的发展手法等方面,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先声。曼海姆乐派的乐队以编制规模完备、演奏水平不同凡响而享誉欧洲。当时有位音乐学者这样描述道:“世上的乐队没有比曼海姆的乐队演奏得更好的,它的‘强音’有如雷鸣,它的‘渐强’有如瀑布,它的‘渐弱’有如向远处潺潺流去的明澈小川,它的‘轻音’有如春天的私语”。这些成功的演出,激起欧洲各国作曲家创作交响曲的欲望,并提供了大量实践的机会。
就这样,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之后,交响曲这种多乐章结构的器乐曲,终于正式登上音乐舞台。它在十八世纪末叶,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
“维也纳乐派”的创作中得以完善,成为古典交响曲的范式。接着,交响曲被贝多芬推向了音乐艺术的巅峰,它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震撼着当代和后世人们的心灵。十九世纪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又以自己独具个性的音乐作品丰富了交响曲领域。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作为传统的形式也曾受到过怀疑和冲击,但始终有作曲家热爱并坚持发展着交响曲的创作。直至今日,交响曲仍然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作曲家和情有独钟的爱好者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