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a 小调钢琴练习曲》,别名是《冬之风》。这乐曲中右手反复弹奏——固定音型,使人听起宛如冬日那瑟瑟寒风。风与雨相连,肖邦的《降 D 大调前奏曲》被称作《雨点前奏曲》。肖邦作此曲时正旅属地中海西部的马略卡岛。他听到雨点敲击屋顶的嗒嗒作响有感,写下了这首前奏曲。作品
中肖邦的连绵不断的 Ab 模仿雨点之淅淅沥沥,故以雨点为名,与雨相关的还有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七十六号,这曲子被称作《雨水奏鸣曲》。该乐曲最末一乐章引用了音乐家本人所作之《雨水歌》的曲调,歌词乃是德国作家格罗特所写,歌词是这样的:“雨声淅沥忆起我旧时歌曲。每当屋外细雨,我们在门前同唱此曲。能否再闻此歌声,伴随一样的雨声,在我纯洁的童年,它曾湿润过我的心灵。”词是雨水,钢琴伴奏也以连绵不绝琴声象征淅沥的雨声。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中有《暴风雨》乐章,而他的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的别名就叫《暴风雨》。据贝多芬传记撰写人兴德勒说,该作品反映的是莎士比亚《暴风雨》一剧中的情境。暴风雨当然和细雨不同,《暴风雨》秦鸣曲开始时那急促的旋律进行则确实有风狂雨骤的气势。
不过最能激发音乐家乐思的自然现象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不少著名音乐家都写过以“四季”为题的套曲。格拉祖诺夫(俄,1865-1936)的《四季》原是一独幕芭蕾舞剧的伴奏曲。这剧每季一景:先是冬季,描写冰、霜、雹相聚,嬉戏于雪花之中;接着地神到来,烧起树枝,于是大地转
① 《管弦乐欣赏》P268,中华音乐出版社。
暖,冬季隐去,和风、鲜花、鸟雀随春天来到,并在阳光下欢舞;入夏后鲜花铺大地,处处五谷丰登;夏过秋至,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星光闪烁,透过林梢 。后来格拉祖诺夫又将乐曲抽出,编成一部同名交响诗。美国作曲家哈德利(1871—1937)所作的《四季》是交响曲(即他的第二交响曲)。全曲分四乐章,每乐章代表一个季节,也从瑟瑟寒冬开始,以落叶飘零的秋季结束。
海顿的《四季》是清唱剧,取材自苏格兰诗人汤姆逊的同名诗集,依季节分成四部。由于海顿是在教堂的唱诗班中开始他的音乐生涯的,所以他的《四季》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德国作曲家施波尔(1784—1859)也以《四季》为题写了交响曲。这是他的第九交响曲。曲分两部:第一部从冬季经初春季节到春季,第二部则从夏季经入秋季节至秋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地(1678—1741)的《四季》是他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前四部的合称(全协奏曲共十二部)。从春开始,一季一部曲,春、秋二季用大调,夏、冬则为小调。全曲均为巴罗克风格,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上面说的几部作品不同,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曲数是十二,而不是四,即每月一曲,这作品原是他就《小说家》杂志之约而作。该刊约他在一年中每月为刊物写首与当月气候特征有关联的钢琴小品,并配上俄罗斯诗人的诗作作为题词。比如《四月》是描写俄罗斯春日景色的抒情曲,副标题是松雪草,所附的题诗(马伊科夫之作)如下:
淡青的松雪草啊!初春残雪倚偎在你身边。
往昔的忧苦,只剩下最后几点泪滴,
来日的幸福,却将带来新的梦幻。
该乐曲以诗末尾之意境为基调,情绪欢愉,绘出大地复苏,松雪草返青,松鼠、白兔等小动物奔跑跳跃的美丽音响图画。
至于说专写一季的曲目更是数不胜数。写春日有《春天交响曲》(舒曼),《春天奏鸣曲》(贝多芬),有门德尔松富于春之气息的《春之歌》(无词歌之一)。在舒伯特的乐笔下天鹅将死的绝唱,唱的是《春天的想望》,斯特拉文斯基则以其怪诞的音乐语言,包括光怪陆离的节奏和噪声,写出《春之祭》。夏季的曲目不像春日的那样五彩缤纷,但也有迪利厄斯的管弦乐小品《夏夜在河上》。巴克斯的交响诗《十一月的树林》描写了凄凉的秋天,狂风过处,树叶飞落。冬天则不仅有《冬日的风》(肖邦的 a 小调钢琴练习曲),《冬日的梦》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舒伯特的《冬之旅》声乐套曲,描写了失意者在冬日所作的孤独的旅行,其中也有些歌曲写出了冬日的自然之景:那“风雨的早晨”(第十八首)和那若有若无的“虚幻的太阳”(第二十三首)。
有关自然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决不止我们这里所举的这些例子,当然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如何以听觉感受唤起对大自然的感受与热爱呢?这把我们引入了下一章,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