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律中的自然和谐美

其实,人类最初有关美的认识本来源于自然界,比如结构上的对称、和谐和韵律美。自然界的美是客观的,人类认识了这种客观存在,又用艺术形式(包括音乐形式)来体现这种自然美,比如音乐中音响的和谐、美的韵律等。这种美的艺术创造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促使科学家去寻找科学理论,亦即自然规律中的和谐美,在科学发展史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证。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在没有建立起周期表之前,化学元素世界看起来杂乱无章一片混乱,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人们已经知道的元素有五十多种,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性质有什么规律?这是当时的科学家很想知道的问题。从化学教科书中大家早已知道最后这个问题为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所解决。但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在门捷列夫之前,已有人作过周期表的尝试,而启发他的不是别的,正是音乐中的八音律。

有个名叫纽兰兹(1837—1898)的人,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列当时已为人所知的各种元素,发现每隔七个元素便有重复的物理化学性质出现,这使他联想到音乐中的 do、re、mi、fa、soo、la、si、do 的往复循环上升。于是他排出了一个八音律元素表,八个元素一排。可惜的是当时有许多元素尚未被发现,此外元素排列本身还有些复杂因素,所以他的八音律元素表有不少缺欠。最后经过门捷列夫的调整和其他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基本上仍是八个一排,其中为某些当时尚不知道的元素留下了空位。在门捷列夫的表中同一列的元素性质相似,却又有差别,
就像音乐中音名相同,八度不同的乐音,尽管音阶中音的个数和周期表中的列数并不相同,周期表中还有些复杂情况,但周期表中旋转楼梯式的往复又升高的变化形式和音阶中不同八度中音符变化形式确实属同一类型。将周期律提出的部分功劳归于音乐看起来是毫不过份的。

化学元素周期律所反映的是一种排列形式,物理研究中与此不同,常常要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物理定律。在推导物理公式时,不少物理学家常希望这公式能体现出一种数学形式的美。一些研究科学美学的人常常用麦克斯韦方程和哈密顿方程组为例。这两个方程组一个描述的是电和磁的相互变化,另一个描述的是力和运动的世界,它们的形式是这样的:

麦克斯韦方程:

微分方程







ì v v                              
òò E·ds =4πQ                
ï vv                              
ïï                              
òò B.ds = 0       v            
ï vv       1         v    
积分方程 í           2B      
ï ò E.de = -     òò         ·ds    
  C   2t    
ï                 v    
v v                       v  
ï   1           1     2E  
ï ò B·de =     πI     òò       ·ds  
C C   2t  
î                    

哈密顿方程






物理学家特别欣赏这些方程,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对称的美。

这里不准备对上面这些符号作什么注解,因为凡是学过高等数学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些方程的含义,而数理行当以外的人只需要欣赏这些符号串的形式。为了更能玩味其中的和谐美,读者可以试着把方程组变成艺术图案,比如等号可以作为图案中心,可以看成心形,把σ画成一个苹果,把α看作一朵花。所有的英文字母都使用早期外文书刊中的大写花样。作了这种变化后,只要懂点艺术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美:既有对称的美,又有对称破损的变化,在其他科学领域中,人们也不难找到这种数学公式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这公式的建立者麦克斯韦本人是个喜欢艺术的人,在他建立这个方程组时,美学原则在他思想中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麦克斯韦之前已有了一些电磁学的实验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推出前三个方程。这一来,式一、二、可成对,第三个方程却成了单,麦克斯韦从科学理论的和谐美出发,假设了第四个方程的存在。这方程后来为实验所证明。这事实反过来证明和音乐世界一样,科学世界中的确有着某种美的形式。

3.黄金分割律的启示

寻找自然的和谐美并非从今日始。早在古希腊时代,这个问题就被提了
出来。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神秘主义”即是希望从数学关系中找出某种能体现自然和谐美的形式,黄金分割律就是其体现。黄金分割律是指把一个长度为 a 的线段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X 和 a—X。这种分割的完美性体现在:两段中长的那段(X)和短的那段(a—X)之比,恰恰等于整个线段长(a)和

长的那段(X)的比,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X = a - X ,变换一下可以得到一  
a        
      x              
个二次方程: X2 aX-a2=0 。由此可以推出   X   的比值是 1   -1 )  
  5  
  a 2  
                   


=0.61803398 。这比值是个无穷小数,通常只取到小数点后三位,即0.618。从数的神秘主义观点看,0.618 体现了完美,所以达·芬奇把它称为“黄金分割”。

近年来我国音乐界很注意黄金分割律。并从此研究了一些乐曲的结构,并把它们统统概括为黄金分割比。严格说来,由于黄金分割是无理数,除了正五角星这样的几何图形外,平常很难遇到这个比值。乐段的划分只能得到有理数,更不可能是黄金分割,事实上,严格计算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分段,可以从零点六几一直到零点七五,这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既要看到自然定律与音乐规律中的连系,另一方面又切忌简单化,自然定律是多种多样的,音乐世界中的规律更是丰富多采,二者之间很少有两点一线式的简单关系,对音乐的判断依据是美,对自然定律判断依据是真,二者也不可划等号。此外自然科学定律,特别是经典性定律常常以精确的数字表示,如上面已说,黄金分割率是个无穷小数;而音乐中的感知并不要求这种精确性,其间的模糊度十分大。所以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所追求的并不是抽象的黄金分割比,而是具体曲式分割中的适度不均衡量。它既避免由完全均衡造成的四平八稳,又不会造成过度不均衡,至比例失调。前者无法产生义勇军进行曲所要达到的鼓动作用,后者则会使乐曲失之于怪诞。

总之,在探求音乐与自然规律的联系时,无论从哪一方为出发点,都不可简单化。音乐中有自然规律,但音乐的美不是某条精确的自然定律所能包容的;自然定律中有着和音乐相似的和谐美,但衡量自然定律的最终判断依据应该是“真”。比如美的形式多种多样,狄拉克方程中若没有负号,同样有和谐美,二者之不同只是对称和反对称的不同,而决定有负号存在是因为这样公式才为真。反过来从音乐角度看,和精确的科学定律不同,音乐中的美是很难精确计量的。音乐进行的速度无论是 Andante 还是 ALLereto 都有一个变化范围,每个演奏者对它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一切服从于对“美”的表现怎样更有利。

黄金分割律所体现的是均衡与不均衡的对立统一,而对立统一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运动在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中出现。能量间相互转换又保持总体的守恒,生物既有遗传性又有变异性等。音乐中也存在着不少这种对立统一。比如:音乐的各音之间既要有一定关联又不能完全相关;音乐旋律要求既有多种变化,又不能混乱,既有一定的重复性,又不能成为单调的车轱辘式的颠来倒去(后者是八音盒式的玩具音乐而不是音乐作品)等等。由于时代的不同,作曲家个人风格的差异以及音乐作品的曲式要求各不相同,在这种均衡与不均衡,关联与不关联的对立统一中强调的方面不同,表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自然界不也是如此吗?它总是在纷繁多样中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性。

为您推荐

和谐的课堂是音乐高效课堂的关键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活泼能动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饱满的热情、微笑的眼神面对学生,发挥其专业水平,平等地对待、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音乐课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音乐课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针对以往音乐课堂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提出的。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下师生关系是这样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很少,教学互动几乎没有,从教学的开始环节到教学结束的过程中,只有老师的单方面..

理解歌词,启迪科学思维

  现在的儿童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还有许多儿歌中包含着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如果教师能利用儿歌内容,启迪学生认识世界、感知自然,将会使幼儿的学习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比如,教师在春天时..

和谐,一切“真”“美”都是以统一,和谐作为前提的,也是为了达到和谐统一

数”达成了西方音乐对和谐的诉求

  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比较不同重量的铁锤打铁时发出的不同高度、不同色彩的声响,发现了和谐乐音的美学特征――数的比例,从而得出一定比例关系的构建能够展现出美。反之,美的展现才能说明比例关系的协调、合理。具体来..

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为合作学习提供动力。怎样的评价方法才科学呢?我认为:(1)评价标准要科学、具体。(2)评价要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3)评价的方式要多样。评价的语言不..

科学分组,优化组合

  有“分”才有“合”。有科学的分组,才有高效的合作。我的主要做法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的组建必须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各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人为宜。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