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无论在喧闹的街头、还是在独居的小室,也无论是有声的音响、还是心中不时出现的音调。人们不只通过音乐会、电视、广播、录音带欣赏音乐,还经常通过某种乐器或是自己的歌喉,或自娱、或表演,亲自参加音乐活动。无论男女老少,谁没有唱过歌呢?美妙的乐声有时令人振奋,有时使人惆怅,使我们体验到情绪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有时还会使我们陷入沉思,随着起伏的旋律,想起遥远的过去、想象看不见的未来。音乐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疲倦的人们就像在沙漠中见到绿州一般,忘却旅途的困顿,让清凉的音符遮住灼人的烈日,享受紧张生活中的小憩。在社会生活中,音乐还被赋予各种特定的功能,从民间的婚丧嫁娶,到庄重的国事活动,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国家,概莫能外。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非常喜欢音乐,但是听不懂”。他们希望能够知道一些规则,得到一把钥匙,拿着它走到音乐殿堂的大门前面,说一声“芝麻,开门”,就能得到所有的宝藏。这样的想法当然是不实际的。但是,音乐也绝不是神秘得无法接近;相反,每一个人都能从音乐中得到乐趣,根本用不着为“理解”而烦恼!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浪花时,需要理解大海吗?闻到扑鼻的芬芳时,需要理解鲜花吗?当我们听到枝头的小鸟动听地鸣啭时,又有谁认为必须先学会鸟语,才能欣赏这美妙的歌声呢?美国大音乐家科普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怀疑这些在音乐方面如此谦虚的人,是否有同样多的理由对其他的艺术也表示谦虚;或者说得好听一些,是否没有多少理由对理解音乐表示谦虚。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引自《怎样欣赏音乐》,丁少良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如果我们在聆听时感受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听懂”了,不必为没有听出音乐的“内容”而困惑。科普兰还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音乐有内容吗?当然是有的。这种内容能够用语言表达吗?当然不能。”事实正是如此,任何用语言表述的音乐“内容”,充其量只是一种比喻,而且往往是很拙劣的比喻。一段只有几小节的、朴素而动人的旋律,哪怕用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来。要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除了亲自倾听之外,别无他途。在这本小书里,我们将试图罗列和说明欣赏音乐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当然会有助于理解,使我们从音乐中得到更多的享受,但音乐知识绝不是音乐本身。比如说,你可能读过 100 本怎样游泳的小册子,已经知道了有关游泳的一切知识,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已经学会了游泳。此外,为欣赏的目地到底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也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在写这本小书时,我将尽力回忆自己在初学时所遇到的困惑和曾经请教别人的问题,但愿使这本书对我们的读者有一点实际的帮助,使生活中增加一种美。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无论古今中外的音乐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如今使用的记谱法、理论体系和接触到的作品是以 20 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系统为主,因此,这本书是以这个系统、尤其是以从古典时期至 20 世纪初期的音乐观念为基础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写显然是不完善的,然而限于篇幅,我只能将“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这样一个题目限定在上述范围之内,谨此说明,
并致歉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