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和序曲

这两种体裁很容易混淆。它们在刚诞生的时候有相似之处,都是放在较大的乐曲前面作为引子。但是后来的发展方向却有很大的差异。

前奏曲(prelude)在十五世纪就开始使用了。当时它就像是一段自由写作的“过门”,篇幅很小,一般为十几个小节,常常用琉特琴演奏。至十七世纪中叶,随着组曲、众赞歌等大型体裁的发展,前奏曲的规模也扩大了,成为这些大型作品的开头部分。到了十九世纪,肖邦写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开创了前奏曲的新时代。在今天,当我们说到这种体裁的时候,指的就是由肖邦而来的形式。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1)它是独立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作品的“前奏”;(2)所用的乐器都是键盘乐器,后来几乎成了钢琴的专用体裁;(3)与以前的“过门”比较起来,篇幅大多了,且常常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技术难度。由这三点可以看出,这种前奏曲与旧的形式之间的共同之处只剩下了名称和自由的写作手法。自肖邦以后,斯克里亚宾、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写出大量的前奏曲佳作,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一个熟悉钢琴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表中就一定会看到这种体裁。

序曲(overture)的出现稍微晚一些,它是在十七世纪随着歌剧、清唱剧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出娘胎就是以大乐队作为表现手段。歌剧是 1600 年左右诞生的,半个世纪之后的 1658 年,法国作曲家吕利创立了由“慢—快—慢”三段构成的序曲,成为歌剧序曲的标准形式。这种结构被广泛接受,称之为“法国序曲”。1696 年,意大利作曲家 A.斯卡拉蒂首创另一种形式,由快—慢—快三段构成,被称作“意大利序曲”,当时又称“交响曲”(sinfonia)。十八世纪上叶是两种序曲并存的时期,后来法国序曲逐渐少用。

早期的序曲(例如在吕利和斯卡拉蒂的时期)同歌剧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自十八世纪起,序曲才成为歌剧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有的是将歌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联缀在一起,使观众先有印象;有的是以歌剧主题为基础写成比较完整的器乐曲,预示着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也有的序曲起描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直接与歌剧的第一幕连在一起。

歌剧序曲经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单独演奏。在十九世纪,又出现了一种与戏剧没有关系的、专为音乐会而作的序曲,称为“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曲”;著名的作品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的《学院序曲》等。有时为话剧配乐而作的序曲也归入此类,例如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为您推荐

管弦乐曲《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 [作品简介] 德国诗人哥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是以十六世纪弗兰德斯 (即今天的荷兰一带) 人民在爱国的贵族阶层的领导下,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的.弗兰..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德彪西 [作者简介] 德彪西 (Debussy,ClaudeAchille1862—1918)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其父当过店员,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他幼年免费跟钢琴家莫台夫人学钢琴,1873 年十..

管弦乐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莫扎特 〖作品简介〗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 年4 月,同年5 月1 日在维也纳剧院由他亲自指挥首次演出。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讽刺喜..

管弦乐曲《卡门序曲》

管弦乐曲《鲁斯兰与柳得米拉序曲》

格林卡 [作品简介] 俄国诗人普希金采用俄罗斯的民间童话,写成了一首长诗,诗名叫《鲁斯兰与柳得米拉》.格林卡根据这首诗写成一部同名神话歌剧。 剧情大意是: 在基辅王的女儿柳得..

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门德尔松 [作者简介] 门德尔松 (Mendelssoh-Barthody,Felix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门德尔松自幼受过较好的专业音乐教育,九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十五..

管弦乐曲《自由射手序曲》

韦伯 [作者简介] 韦伯 (Weber,CarlMariaF.E.V.1786—1826) 德国音乐家.生于德国的小城镇奥尔登堡.父亲是热心的戏剧家,母亲是出色的歌唱家.韦伯从小随父母到各地旅行演出,使他对音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