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娥·秦青·薛谭

韩娥、秦青、薛谭是战国时期的歌唱家。韩娥先于秦青和薛谭,是一位女歌唱家。据《列子》一书记载,韩娥曾经路过齐国的临淄。当时的临淄城经济繁荣、文化生活很活跃。《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一地:“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可以说是很懂得音乐的。韩娥路经临淄的时候非常贫困,已经到了断粮的地步,于是她就在雍门一带卖唱求食。她的歌声异常美妙,充满了哀愁,因而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致三天以后,听到她歌声的人还感觉到歌声在房梁上缭绕、飘荡,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后人把这叫做“余音绕梁”,这句成语的来历出自于此。

虽然这样,韩娥仍未能摆脱贫困的悲惨命运。她住在客店中,却遭到了店主人的侮辱,满心悲痛的韩娥曼声歌唱,以表达她怨忿的心情。她的歌声是那么的悲凉,使得人们听完之后整日沉浸在悲哀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只好把她请出来,让她唱起欢乐的歌。人们也随之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充满了欢乐与信心。

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技艺。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

春风拂面啊送花香,

伤别离啊心惶惶。

天涯海角啊难相见,

人隔千里啊共婵娟。

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

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这则故事,当然带有寓言的性质,教导人们要“学而不厌”,不应当“浅尝辄止”,但我们从这些富有浪漫情调的故事当中,也可以见到战国时声乐演唱的一斑。

为您推荐

《高山》《流水》寄情思

伯牙是战国时代的民间琴家。关于伯牙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文中写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瓠巴这个人的瑟弹得很好,..

奇异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县、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 433 年)。1978 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

高渐离击筑

筑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近代这种乐器已经消亡了,在战国时代筑乃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悲歌》

蔡邕和蔡琰

汉朝末年,有一对父女音乐家,父亲名叫蔡邕,女儿名叫蔡琰。 蔡邕是个大学问家,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很大,同时他也很懂得音乐。他会作曲,古琴曲《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

李延年·李龟年

李延年和李龟年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对兄弟,实则他们之间并无瓜葛,李延年是汉武帝时的协律都尉,而李龟年则是唐玄宗时著名的宫廷乐师。 据《汉书·佞幸传》记载:李延年出身..

桓谭与《琴道篇》

桓谭是东汉时代的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深研五经,精通训诂文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常与当时的名儒刘向、刘歆、扬雄等人在一起切磋学问。当时的儒者,大抵琴、棋、书、画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