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鬓举袂歌一曲

许和子是唐玄宗时代的歌唱艺人,她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从事音乐的,所以她的歌唱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学渊源。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成为“内人”,亦即皇帝跟前的乐伎。能够成为内人的人,都是色、艺无双的,因此,她的容貌之美丽,歌声之悦耳是可以想见的。据说,她的歌喉一转,能够“响传九陌”,歌声是如此的嘹亮。一次,宫廷著名的笛师李谟吹笛为她伴奏,她悠长而响亮的歌声激励着李谟,使他吹得格外带劲,结果许和子的歌声唱完了,李谟的笛子也吹裂了。

许和子进宫以后,被改名为永新,因为伎人的地位与奴隶不相上下,随主人的喜好而更名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酺”——这也是皇帝笼络百姓的手段,即举行盛大的宴会与民同乐。当然,到皇宫里来白吃白喝,热闹一番,作为市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这一天来的人非常之多,人声嘈杂,乱哄哄,连演出的鱼龙百戏(一种杂耍)的伴奏音乐都听不到了。皇帝见此情状心中大怒,立即下令要罢宴。此时,站在一边的高力士连忙上前启奏:“禀皇上,听说宫里的永新歌声一起声震百里,不妨让她来试试,也许可以弹压得住。”皇帝想了想,觉得如果真的罢宴,那么原先笼络人的一片苦心岂非白费?甚至还会落得个骂名,的确不妥,不如叫永新试试。于是,皇上下令叫永新来。

不一会儿,永新来到了勤政楼,她“撩鬓举袂”,亦即整理了一下头发,举起了长长的袖子,曼声高唱。说也奇怪,自打她的歌声一起,广场上就渐渐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静了下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直到她唱完,全场一直鸦雀无声。许和子的一曲,竟能制止这千万人的噪音浪潮,真是不可思议,她的歌声果真有如此大的魔力?

古代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某个人、某件事,但夸张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无缘故的捏造,因此,许和子的歌声嘹亮动人,在当时无与伦比,这点恐怕是没有疑义的。

唐代的乐工有这样好的技艺,与他们的培养和考核办法很有关系,比如在教坊、梨园中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乐工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年在一定的时间要举行考试、筛选,考试成绩不好的要降级或者除名。因此,人人都努力向上,以期取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

另外,在唐代歌唱的技艺已经有了一些理论上的总结,《乐府杂录》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在这里已经提到了呼吸的重要性——“必先调其气”,然后又指出了气息运用的方法是“氤氲自脐间出”,亦即气息出自丹田,这与近代提倡的腹式呼吸方法极为相似,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在一千余年前已有这样的理论总结,可见其实践的水平已相当高,那么有永新这样的杰出的歌唱家的出现已是不足为奇的了。

为您推荐

白居易轶事二、三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同时又是出色的音乐家,他对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近百首诗作是有关音乐的。他有着非凡的描摹音乐的能力,如代表作《琵琶行》。有..

“居难”与“居易”

贞元初年,白居易十五、六岁时,拿着自己写作的诗文,到长安谒见著作郎(官职名)顾况。顾况初次见到白居易即对他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亦不‘易’。”虽说是句玩笑话,..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是白居易对待创作和生活态度的两个方面。在他著名的《与元九书》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话。大丈夫所..

白居易与琵琶亭

到底谁第一?

琵琶是唐代盛行的一种乐器,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有许多弹奏琵琶的高手。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见诸记载的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裴神符、康昆仑、雷海青、李管儿、赵璧..

小忽雷

忽雷是一种颈式半梨形音箱的拨弦乐器,可见于唐代的典籍记载。忽雷有大、小之分,现我国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世的唐代大、小忽雷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小忽雷长 47.8 厘米,硬木..

玄宗皇帝与羯鼓、玉笛

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精通音乐,因而有“音乐皇帝”的美称。他才思敏捷,会作曲、会击羯鼓、吹笛,还是一位热心的音乐演出的组织者、排练者。除上述这些之外,他还亲自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