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远古的时代,有许多从事音乐的人是盲人,大约盲人中耳力好的居多吧!比如周代(距今 3000 年左右),就有了皇家的音乐机构“大司乐”。这个机构包括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的职能。机构相当庞大,不算临时性的成员,固定成员就有一千四百六十三人。史书记载这些人的等级中的上瞽、中瞽、下瞽就都是一些盲音乐家,看起来盲人在几千年前就已显示出他们的非凡的音乐才能。
以后,历代音乐家中盲人仍然是很多的,比如明代的魏良辅,一位著名的戏剧音乐家,就是一位盲人。明代许宗编《词林逸响》附印《曲律》前的小序说:“魏良辅,昆山州人,瞽而慧,以师旷自期。”师旷也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音乐家,盲人。自比师旷,看起来是确有很高的音乐天份的。
原来的昆曲,曲调比较平直、朴实,魏良辅在创作昆曲音乐的过程中保留了曲种的这些长处,又吸收了南曲音乐流丽婉转和杂剧的一些音乐特点,使新创的昆腔更为动听,更加具有艺术表现力。魏良辅常与过云适、张野塘等戏曲音乐家一起切磋,在昆曲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做了许多改进的工作,比如歌唱的咬字发声,伴奏乐队的丰富等等。他创作的具有特色的第一个曲目是《浣纱记》。这个剧目由剧作家梁辰鱼写剧本,魏良辅创腔。此剧一经演出,立即轰动了剧坛,确立了新昆曲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位盲音乐家,为了创造出优美的昆曲音乐,是耗尽了毕生心血的。据说,他为了创造出新腔,曾经十年不下楼,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潜心推敲。他把自己创作的新腔称为“水磨调”,是要说明这种音调是经过细致入微的磨砺才产生出来的,而后人也认为用“水磨调”来形容他创作的新腔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水磨调”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