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清朝晚年,在中国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戊戌变法”鼓吹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兴办新式学堂等。像康有为就上奏朝廷“请废八股”,要摧毁害人的科举制度,主张“令乡皆立小学”“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 。”对于数千年来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来讲,不能不说是在敲响丧钟。变法七君子之一的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也讲:“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废科举,办新学”的思想却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最早认识到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努力普及音乐教育的杰出代表就是沈心工先生,李叔同说他是“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确实是十分恰当的。

沈心工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就是在新式学堂中推广“乐歌”,后来乐歌在各个学校蔚然成风,人们就称之为“学堂乐歌”。

沈心工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就开始研究学校歌曲的编写与创作。他的著名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他在东京时的习作。歌词是这样的: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这首歌在当时流传相当广泛。

1903 年,他归国后,立即在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小开设唱歌课,在这以前学校是没有这门课的。唱歌课的开设一扫学校中的沉闷空气,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欢乐气氛。

因为学生们是头一次学习唱歌,当然学起来很困难,沈心工就尽量做到表情生动,时不时地加上些表演动作,使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教授乐理时,也力求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简谱的唱名 do、re、mi、fa、sol、la、si,学生们不易记住,他就用上海方言编了一句诗:“独览梅花扫腊雪”与七个唱名对照教学生唱,使学生很快学会、记住。要知道,开创的工作是多么艰难!

1927 年他出任江苏省南汇县县长,除了尽职尽责做一个好县长之外,还常常深入到民众中去教他自己所编的歌曲。这样平民化的县长,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他只当了 125 天县长就辞去了职务,但南汇县的人民却没有忘记他,每年秋天给他送去一盆菊花以表示敬意,沈心工有“年年愧见菊花来”的诗句,表现了他收到菊花后的心情。沈心工的推行乐歌,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了。

沈心工编写的乐歌有光绪 30 年出的《学校唱歌集》三册,民国元年重新编定《学校唱歌集》六册,次年又编《民国唱歌集》四集。这些乐歌的内容都是健康向上的,比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代表性的作品有《黄河》、《爱国》、《从军》、《缠足苦》、《女子体操》、《地
球》、《电报》、《赛船》、《竹马》、《革命军》等。他编的乐歌,大部分采用现成曲调填词,如《女子体操》的曲调采用莫扎特的《各种小鸟尽来到》、《缠足苦》采用的是《孟姜女小调》、《采茶歌》用的是《凤阳歌》曲调,他很注重使歌词与原有曲调的配合相得益彰。当然这样的歌曲,与现代的根据词意创作曲调的作法是不能相比的,但在开创的阶段,沈心工先生的作法已属难能可贵了。沈心工先生创作并推广乐歌,可以说是在为中国人一雪“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之耻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