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活动由感性起步,重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具有非概念性和无形性的特征。音乐作品通过人的感觉和感性心理活动,唤起个体的通感记忆、经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遵循“体验为先”的原则,学生应早早地参与音乐通感活动,并从中逐步积累音乐感性经验、联觉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

  如果说对音乐的感觉是音乐审美的开始,那么对音乐知觉的过程则是音乐审美的深化和提高,从感觉到知觉即是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比如:进行四分、八分的节奏教学,我们从让学生“跟随四分、八分节奏的音乐做律动游戏”开始,继而听动结合,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四分、八分节奏,这样的方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起步。反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拿出两种节奏谱,哪怕是图形谱,然后告诉学生两种节奏的名称和时值关系,继而让学生通过拍手、奏乐去区分,这种试图先让学生搞明白、再表现的教学顺序即使看上去有视、听、动结合,却还是会“吃力不讨好”,因为,教师一开始就用概念化的解说和分析将学生带离了感性活动。学生学习节奏更重要的是节奏感的建立,而不是知道概念。

  当然,如果教师止步于比较理想的起步,那么学生也不会真正建立起相应的节奏感。我们需要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找到两种节奏的区别,并适时运用音乐符号,强化声音和运动的记忆,同时在视觉的辅助下加深学生对抽象节奏时值的理解。经过这一过程,相信学生对四分、八分节奏的印象就不会停留于感性体验上,而会向理性认知转变。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识,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会更全面、深刻。

  当下,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与方法,已被很多教师运用于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中,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如何根据音乐要素的特征设计动作,如何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更好地“动”。其实,在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中,达尔克罗兹对音乐学习过程的思考并不仅停留于听―动―感受(感觉)。他认为音乐学习应遵循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即听―动―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分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这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启发我们:听觉、动觉、视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音乐学习中应该是交织、综合在一起的,要进入音乐,“听到、看到、做到、想到”应实现四位一体。

  最后,“音乐通感体验”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因此,我们的相关实践、研究还需要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不断深入。





为您推荐

体验活动由外向?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要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音乐通感体验,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其听的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在听的过程中,融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音乐通感体验。   “听”作为体验和表现音乐不可缺少的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如果说到音乐欣赏的作用,而所谓音乐欣赏的..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尚存一定差距   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和城市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尚存较大差距,有些落后的农村除了婚宴、葬礼等活动上有一些格调不高的表演外,在音乐文化活动方面基本是白纸一张。尽管近..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情景、形式和活动内容

  能够放手大胆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让学生在玩中感受音乐,在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四肢的协调能力,使学生能够走进音乐中去,让学生喜欢音乐。例如..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组成多个音乐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所长,使他们“各择其好,各享其乐,各得其趣,各尽其兴”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课外活动跳绳时,我在旁边放上录音机,放节奏明快的音..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一)丰富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方面,首先应当丰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打破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思维,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模式。例如在群众参与方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