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结构无。
(四)结构特点
1.歌词结构规整,歌词与音乐节律同步。七字句为基本结构,为了使结构在稳中有变,常在句中或句尾加上衬词或衬句。
2.腔式单一,多为单腔式。虽然如此,腔式变化较丰富。一方面表现为肇庆采茶歌由于其带有歌舞音乐的性质,不以腔式的多样性为特点,因此,必然在腔式上寻求变化,以满足表现的需要。这既是自然选择,也是必然结果。
3.句式结构自由、多样。由于在创腔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形成了句式结构上的丰富多彩。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句式结构对称与非对称并存。对称结构有:二句体、四句体,非对称结构有一句体、三句体、五句体。对称结构有上下句结构、对比结构、起承转合结构;非对称结构有多为自由展开式结构。如《莫使三春误过青》,对称的四句结构:a4 b4 c4 d4,变化重复1次,每句又是对称的四小节;而《叹五更》(之二)3句结构:a4 b3 c4,乐句数不对称,乐句长度也不对称。
第二,重复性结构与展开性结构并存。乐段的任何乐句均可重复,也可不重复。在四句体中,可构成规整的重复性乐段结构和非规整的重复性乐段结构,如《正月采茶贺新年》,4句结构:a3 b3 a13b 13,为规整的重复性乐段结构;《伴郎到天光》4句结构:a4 b4 补充2 a14 b 13 结束3,为非规整的重复性乐段结构。展开性结构主要在三句体和五句体中存在。如《春牛歌》,3句结构:a2 b2 c3,又如《叹五更》(之一),5句结构:a4 b5 a14 c2跺6 d3。上两例均无重复,音乐材料的展开性明显。
结 语
虽然本文抽样的只是31首采茶歌样本。但可窥见一斑。从调式种类来看,肇庆采茶歌可分为单一调式和复合调式。单一调式仅有商、徵、羽三种调式,而没有宫、角调式。复合调式有十种调式,由宫、商、角、徵、羽调式复合构成。其中,又仅有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不见七声调式,个别谱例有转调现象(仅1首,因缺少代表性,本文未予分析)。通过对31首采茶歌样本进行分析,认为主要为两种调式――徵调式、羽调式。通过对主干音和旋法进行分析,认为其调式特征是:徵调式的主干音上行多为sol-do-re,而下行多为do-la-sol。上下行的主干音略有不同,角音相对来说运用较少;羽调式上行的主干音多为la-do-mi,而下行则为mi-do-la,上下行主干音较一致。徵音相对少用。终止式徵调式、羽调式各不相同,徵调式的终止式有三种:上行终止mi-sol,下行终止re-do-la-sol,缠绕进行终止fa-sol-la-sol;羽调式的终止式仅两种:上行终止mi-sol-la,下行终止re-do-la。
肇庆采茶歌多数是采茶戏中的唱段,少部分是填词的传统民歌,歌词结构规整,以七字句居多,有文人创作的特点。旋律构成较单一,以单腔式为主。但腔式变化较多,有重复、扩充、浓缩、拖腔、垛句、衬腔等。句式结构较多样,从一句体到五句体都有。旋律发展较自由,没有严格限定,可根据歌词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处理乐句的长短,不太讲究对称关系,这也带来了句式结构的丰富性。
肇庆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粤、桂、湘的交汇地带,特别是怀集县直接与其接壤,在音乐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当自然发生。本文抽样分析31首作品,多数传唱在怀集县的下帅、冷坑等地。而其中又有15首为湖南石工传授给怀集艺人的。从音乐传播的规律来看,甲地的音乐流传到乙地,要么是甲地艺人直接来乙地传授给当地人,要么是乙地艺人从甲地习得带回乙地。怀集地区流传下来的15首采茶曲调,显然是属于前一种情况。笔者限于手头资料,暂时不能考证该采茶曲调确切的出处,而在当地的考察中,当地人也只能说是湖南石工传唱,究竟是湖南何地的石工也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事实上,如今,当年的老艺人多已谢世。在本资料内部刊印近30年后,当地还能完整的演唱采茶歌的人已很少。但笔者倾向,在100多年的传唱过程中,本土化是必然的。因此,完全与原地原貌相同的采茶歌可能已少有。为查证有关情况,笔者还将作进一步的考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