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戏曲一样,程式化、虚拟化动作也是地戏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三五步千山万水,七八人万马千军”之类的写意手法在地戏演出中比比皆是。正戏只跳一个唱本。一个地戏唱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说唱话本一样,故事分为若干回。每一回就是一折戏。每一折都有一些相似的动作程式。
地戏不用丝竹管弦,只有一鼓一锣或加一钹伴奏。其在地戏表演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配合动作节奏,为动作增力;二是为唱句间奏,让唱句节奏清晰。典型节奏有出马鼓、行军鼓、对阵鼓、过场鼓四大类。
出马是每一折戏表演的基本程序。地戏开跳之前,“跳戏鼓”响起,观众则围戏场坐定或站立。戏子即按预先之约定和本人之擅长,选定角色脸子,并根据自己所扮之角色穿戴打扮,着长衫、罩戴帕、束腰带、系战裙、背靠旗、拣兵器、戴脸子。待戏子穿戴完毕,司乐人员奏出马鼓点。场上人员按先小兵,再大将,后军师、元帅、帝王的顺序逐一出马。出马鼓即用于出马之伴奏,基本节奏见谱例2。
谱例2.
行军鼓用于虚拟行军动作的伴奏,基本节奏见谱例3。
谱例3.
对阵鼓是在两两对阵时,配合武打动作所奏之鼓,根据双方所表演动作的不同而变化,基本节奏见谱例4。
谱例4.
过场鼓用于没有任何演唱和动作的表演间歇,常为一个基本乐句的自由无限反复。其基本节奏见谱例5。
谱例5.
在地戏表演过程中,演唱与伴奏的关系往往是有奏不唱、有唱不奏、唱奏相间的。地戏的唱腔为上下句结构的曲牌体。整部剧往往只由两三个基本曲牌自由变奏演绎。曲牌根据唱词字数多少,主要分为七字曲牌和十字曲牌两类。七字曲牌又有单字句和双字句两种,单字句即单唱一七字唱句,双字句则是联唱两个七字唱句。
唱和结合,有唱必和,是地戏唱腔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七字曲牌和唱句尾三个字,十字曲牌则只和唱后两字。单字句即演员独唱完一个七字句后,其他演员就接和声,双字句则是演唱连着独唱完两个七字句后,其他演员才接和声。
七字曲牌(双字句)的旋律框架见谱例6。
谱例6.
每分钟约75拍
十字曲牌主要用于特殊事件的陈述、刻划。其速平稳、其调哀婉。典型唱段如《楚汉相争》第五回“定陶城项梁被杀”中的“项羽哭灵”等。其旋律框架见谱例7。
谱例7.
每分钟约60拍
实际演出中,不管是七字曲牌还是十字曲牌,演员都会在基本腔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演唱技巧、审美趣味及扮演的角色性格和唱词等情况即兴作一些发挥。在“re(高音)、 la 、do(高音)、sol”四个音构成的基本旋律框架下,几乎是各人各腔。即便是同一角色的同一唱词,不同的演员或同一演员不同时间的演出唱腔都可能是不尽相同的。旋律即兴变化的发挥点主要是在骨干音之前的装饰润腔上,主要区别是节奏有长有短,装饰音有简有繁。不过,即兴发挥大致也是遵循一些规律的。以七字曲牌为例,其即兴变化的规律主要是:
(1)双字句,上句最后一小节落音必然为“re(高音) la”,下句最后一小节落音必然为“do(高音) sol”。实际上是一种呼应关系。
(2)单字句,可视为双字句经“减字”后,上句句头与下句句尾的组合,其基本旋律框见谱例8。
谱例8.
每分钟约75拍
(3)旋律变化往往都是异头同尾。单字句变化常常发生在前四字的旋律上,后三字的旋律包括拖腔一般不发生太大变化。双字句的变化则主要是上下句前四字的旋律变化,后三字一般也是不变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