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化就是把生活体验融入音乐中。在音乐演奏或演唱中,演奏者始终有画面感,可以让听众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便可以增强其感染力。这种画面感需要演奏者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理解作曲家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把抽象的音乐像故事一般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者由于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会更投入的带有情绪的去演奏,这种情绪恰恰是乐曲所动人的地方之一。而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可以加入许多生活的元素,就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也使学习者更加有兴趣。这一点在声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许多人唱歌时容易提着气唱,如果说让他们想着叹气的感觉,把声音叹响,这个问题比较容易改善。或者让他们躺下自然呼吸,便很容易的知道气应该吸到哪。因为人在睡觉时的呼吸就是歌唱中所需要的胸腹式联动呼吸。许多声乐老师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往往会说像闻花一样或者说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还有的直接带领学生做打哈欠的动作,并说马上要打哈欠还没打的状态就是打开喉咙的状态。再比如教学生使用横膈膜的力量,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去搬钢琴或者弯下腰唱歌,有的甚至会让学生去体验便秘的感觉。当学生这些生活化的感受带入音乐中,就会很容易的做到老师的要求。
除了声乐教学生活化,对儿童的音乐学也应该生活化。让孩子去体验到生活与音乐的联系,无疑会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国音乐新课标中也强调我们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人。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老师常常会引导去关注一个特定的声源,去倾听辨别原本的音乐,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其中强调的原本的音乐,就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的音乐。让孩子们参与原本的音乐,利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奥尔夫音乐还让孩子们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乐器,这不仅给音乐教学带来新鲜感,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陶行知也曾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对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去把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音乐生活化,把生活音乐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