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性的影响因素
1.了解幼儿音乐学习的特点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来挖掘幼儿的探究意识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方法。如,音乐欣赏《老鼠减肥》音乐,当幼儿听到最后一段快速音乐时,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快速摆手、快速蹬腿的冲刺动作来表示,这说明幼儿能听懂音乐的内容,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气氛。于是,就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的动作。
《老鼠减肥》是一个三段体音乐。三段音乐节奏分明,通过倾听音乐,可以让幼儿区分音乐的不同。而鲜明的节奏,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反应,这就是音乐给予他们的感受。当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后,就发现了节奏的快慢,于是,就与胖老鼠和瘦老鼠对上了号,慢的音乐是在说胖老鼠,快的音乐是讲瘦老鼠,而中间不快不慢的音乐讲的是老鼠减肥的故事。
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特点。于是,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就将《老鼠减肥》的三段分开练习,让幼儿听音乐配上合适的动作。孩子们理解音乐后也能给音乐配上好看的动作:如A段音乐,胖老鼠用摇摇摆摆的动作;B段讲的是老鼠减肥过程,是音乐的重点部分,孩子也想出了很多的运动项目,然后讨论改编成易于表现的舞蹈动作;C段音乐,则是用轻巧的动作来表现。这样的听音乐寻找合适动作的表现过程,也是激发幼儿探究的过程。
2.运用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音乐本身具有一个需要表现的特点。自然,学习音乐必然需要幼儿的表现与参与。这就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如歌曲《小鸭洗澡》,以游戏形式进入主题,教师先演述小鸭跌倒、弄脏衣服的事,然后自然地引申到“帮小鸭洗澡”,让幼儿思考“怎样帮小鸭洗澡”的问题。在学唱歌曲时,也还是和做游戏一样,让幼儿帮助小鸭子洗澡,然后再围绕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展开、结束的,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掌握也快。
(二)激发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探究的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谱和课件):
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形象化、直观化。而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图谱可以直观地将音乐内容展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而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是在对音乐的感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激发幼儿的探究性,要让幼儿理解音乐,图谱的作用在这点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如音乐欣赏《老鼠减肥》,我们用图谱脚印的大小、绘画运动标记等,让幼儿对ABC的三段体音乐进行理解,而中间空白的部分可以让幼儿用“做运动”来创造节奏。
而节奏练《做糕点》,也是用巧妙的方法,将难点部分用图示加以明朗化。让幼儿知道儿歌中特殊的地方,“摸‘一点’”和“磨‘细’一点”的时候是要跟好朋友进行合作,而其他的地方根据儿歌节奏做糕点的动作,在图示的地方提示幼儿再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又可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敲打进行尝试。
(糕点、糕点、糕点、糕点,假如你要做麻球;敲、敲、敲啊敲,敲啊、敲啊、敲啊敲;然后把它抹一点水,抹一点、抹一点、抹一点水; 然后把它磨细一点,磨细、磨细、磨细一点。)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