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疆的民族交响乐创作也有了丰富的创作土壤。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作曲家创作的优秀作品,交响音乐的民族特征也越发鲜明,作曲家们更是克服了原先创作思维上的局限和技术上的保守,将新疆民族音乐交响化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作曲家邵光琛1985年创作的交响乐《天山的崛起》、1992年创作的交响组曲《乌夏克木卡姆》,以及同年创作的管弦乐《刀郎人的舞会》;作曲家周吉1981年创作的管弦乐《沙漠驼铃》、1990年创作的交响随想曲《纳瓦木卡姆主题交响诗》、交响组曲《纳瓦木卡姆》;作曲家努尔买买提?沙依提1988年创作的管弦乐《潘吉尕木卡姆》、1989年创作的交响随曲《艾捷姆主题随想曲》等。
新疆交响乐在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是充分汲取并借鉴西方交响音乐创作理念与创作技术,作曲家们将具有东方音乐结构特征的木卡姆大曲结构与西方典型音乐结构进行大胆融合。
为您推荐
在拉祜族民俗音乐中,从出生开始便有摇篮曲儿歌等伴随着孩童的成长,民俗音乐对于人体的物理刺激是毋庸置疑的,民俗音乐的重要性已经涉及到社会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先来分析民族音乐的作用,众所周知,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
新疆民族交响乐最早的创作,是挖掘和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并进行加工与改编,改编和移植原有的音乐素材和器乐曲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手法。如根据新疆民族器乐演奏曲目吾尔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第一达斯坦迈尔乎里》《..
想念歌,拉祜语称“法达阔”,属于情歌一类,青年男女常以想念歌表达爱慕之情,或歌唱情人的美丽勤劳。多独唱或对唱。
儿歌和催眠歌,拉祜语称“亚哀嘎阔”和“亚诺?阔”。前者旋律流畅,常作..
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可谓是其中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在上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首歌谣,道尽所有事。从简单的生活琐事到民族的信仰与宗教,从四月的山歌传情到最后的喜结连理,从开始的生儿育女到最终的送葬..
拉祜族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歌有颂歌、叙事歌、儿歌、情歌、丧歌等五类,各具特色。歌曲、乐曲和舞曲形式多样,节奏多为复拍。乐器有芦笙、口弦、三弦、锣、箫、..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早期被称作歌舞剧。它将歌唱、对白、舞蹈和表演融为一体,通过歌曲、音乐、台词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