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出产的佛教音乐被誉为宗教音乐的瑰宝,在陕西省乃至全国都极负盛名,通过洋县佛教音乐便能领略出佛教音乐在整个陕西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据的地位。洋县佛教音乐的历史超过了一千四百年,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和许多不同于其他佛教音乐的特点
1、乐曲量多,丰富多彩
现藏于陕西洋县智果寺的明朝善本经书之中记载着超过一千首的佛教歌曲,其中有超过两百首佛曲流传至今,并且仍然在当地的寺庙和民间被演奏和演唱。
从内容形式上,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大致能够分成三种:经韵、锣鼓乐曲和鼓吹乐曲。经韵就是经歌,是指使用歌唱的形式将佛经吟诵出来,简单来讲就是具有吟诵性质的歌唱,其伴奏乐器为木鱼等打击预乐器或法器;鼓吹乐器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为民间俗称的“管子”的管乐器,伴随着当地民间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锣鼓乐曲同样属于器乐演奏形式,通常使用的是鼓吹乐曲中的锣鼓等打击乐器,不使用管乐器,进行单纯的打击乐器演奏。
从曲牌的来出处看,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的曲牌大致存在三个来源:首先是在寺庙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曲牌,此类曲牌历史最为悠久,最高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后是不同年代从民间音乐曲目中吸收的器乐与戏曲,这一类曲牌来源相当广泛,其中包含来自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的音乐风格,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元朝、明朝和清朝使其来自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曲牌的收录于继承。
从乐曲的演奏形式上来看,出产自阳线的佛教音乐有行乐与坐乐之分。行乐就是民间做说的“行香”,通常是在封建年代人民进行祈雨、迎神活动以及举行葬礼的游行过车中演奏;坐乐指的是民间昨说的“坐场”,通常在寺庙举行法事、庙会等活动时进行演唱和演奏,同时约会在民间举行葬礼(白事)时,在经堂和死者灵前进行演唱和演奏。
从演奏者的身份上来看,出产自洋县的佛教音乐可以分为香花板与禅和板两个大类。香花板就是民间俗称的“应教”,演奏者为“应缘僧”,属于应俗的僧人,香花板演奏的曲目是锣鼓乐曲和吹鼓乐曲。禅和板指的是俗话所说的“禅教”、“禅门”,演奏者为“禅和子”,也就是专门进行佛教修行,了脱生死的僧人,禅和板以经韵为演奏乐曲,相对香花板来说更为严肃。
2、通过对于宫廷音乐精华的吸收,形成了乐曲典雅、悠扬且不失肃穆、庄重的乐曲特点
佛教最早在东汉年间字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许多社会上流人士和帝王将相开始了对于佛教的信仰,同时成为了佛教忠实的支持者和用力的传播者,随着佛教的广为流传,佛教音乐也开始流传向皇宫和民间。唐朝德宗年间,皇帝李适曾在洋县居住了三个多月,这期间,李适长女病逝于洋县,李适在马畅将其厚葬,并且举办了规模空间壮观的葬礼。葬礼期间,来自宫廷的乐师和寺庙的僧人举行了盛大佛乐演奏活动,向民间展示了宫廷文化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 明朝神宗年间,皇太后为智果寺建设了一座藏经阁,并赐经书六百七十八涵,将其供奉在藏经阁内,同时皇帝将负责经书护送的乐队和仪仗队一并赐予智果寺,这些来自宫廷的乐师将宫廷音乐带入了洋县,同寺内僧人一起为弘扬佛法、传播和发展佛乐做出了卓着的贡献。
3、与民间音乐形式融合,形成感染力强、风格鲜明的音乐特色
佛教音乐在向民间传播的同时吸收了来自民间的音乐特点,形成了一些满足民间百姓需求的音乐风格。为了向使人弘扬佛法,一些僧人离开寺院,深入到民间宣传佛教思想,这期间“变文”对于佛教音乐的民间化起到的了重要的作用。变文指的是将本来居于庙堂之上的经典故事进行世俗化的加工,以便能够让百姓群众接受,达到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变文的过程中,演出者采取了大量的民间曲调和伴奏形式,包括洋县的民歌、桄桄、碗碗腔等,逐渐形成了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民间乐曲,其使用的场合也从寺庙转移到民间的葬礼等法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