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措施与方式
安庆民歌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继承为主要形式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如民间婚丧嫁娶时具有安庆传统特色的吹拉弹唱,安庆民歌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孔雀东南飞》,有着浓郁地方人文特点的安庆市文化馆的设立……
而安庆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现场观察和欣赏,对安庆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安庆民歌音乐的演唱、演奏、表演形式之后,从而将安庆民歌的演唱技术通过现场的方式表现出来,安庆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直接的学习和直接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承特征之一,是与音乐学院所使用的西方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西方的音乐学习需要系统的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发声技术或者表演技术,根据乐谱,把音乐歌唱或演奏出来,以实现一个作品的传承。安庆民歌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方式加倍的快捷,使情感获得最佳的阐扬。
(二)局限性
但是口传心授也有局限性。在古代无笔墨的年代里,口传心授是最便捷的方式,因为安庆人对安庆民歌文化的崇尚及安庆“八县一市”的城市规划,很多安庆人聚居偏远和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农村,故而使较多原生民间音乐得以保存。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给一向靠口传心授加以传承的安庆音乐带来很大的冲击,部分传统项目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当代文化的打击和传承人的接踵辞世,很多民间特点音乐文化逐步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不当,使音乐文化呈现了“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与安庆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迫切需要相适应,导致资金与人员匮乏难以解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