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芽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时期是1915年――1933年。1915年赵元任先生创作了《和平进行曲》,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音乐工作者创作的钢琴音乐。赵元任先生曾留学美国,学习正宗西方音乐,从事音乐创作,深深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音乐的影响,因而这首乐曲是一首风格受西方音乐影响极大的钢琴乐曲,音乐风格和形象鲜明,富有活力的同时结构也严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不断融合,钢琴文化艺术也是如此,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钢琴音乐悄然而生。《和平进行曲》的诞生对中国音乐具有开拓性意义,也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不管赵元任先生是否认识到自己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但先生实际上以这首钢琴乐曲让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萌芽时期。以赵元任、江定仙、老志诚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艺术家对中国钢琴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使中国钢琴音乐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在汲取本地特色与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特点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如:赵元任先生的《偶成》《小朋友进行曲》,江定仙先生的《摇篮曲》,老志诚先生的《秋兴》《牧童之乐》等,这些优秀作曲家创作的钢琴音乐都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以西方音乐为主导,但结合了民族音乐、民族音调,因而具有民族特色。这些优秀作曲家的创作带有探索性,但他们的探索尝试是成功的,他们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繁荣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时期是1934年――1965年。这段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作曲家的创作也从之前单纯模仿印象派、新古典主义等技法转而找寻适合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法。1934年,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了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牧童短笛》,被广大作曲家公认为是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进入繁荣时期的乐曲。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时期又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1)建国前各地区陆续创作了许多优秀乐曲,其中的代表如:解放区方面瞿维创作的《花鼓》、上海方面作曲家桑桐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及陆华柏创作的《浔阳古调》、海外旅日的江文创作的《五首素描》及旅法的丁善德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2)建国后更多的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长起来,老一辈作曲家热情也高涨,陆续有《乡土节令诗曲》《粤曲三首》《内蒙古民歌主题小区七首》《蓝花花》《鱼美人》等一大批优秀的乐曲涌现。不仅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重视中国音乐,国家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先后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建立了音乐学院,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系,钢琴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且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三)徘徊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徘徊时期是1966年――1976年。众所周知,这十年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中国钢琴音乐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也遭到了重大打击,创作、演出、教学都处于停滞状态。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观念和历史生活,虽然大部分作品是作曲家集体创作的结果,但仍包涵一定而对艺术造诣,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段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根据“样板戏”和革命老歌曲改编的钢琴音乐,虽集体创作的形式使钢琴音乐缺乏个人特色,但这些乐曲在创作技法上凝聚集体的智慧仍具有一定的新意,中国风味浓厚,成为当时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乐曲。第二,在当时低沉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下,文化创作困难,因此被集中组织起来参加集体创作和改编的钢琴音乐创作人员非常珍视这得之不易的机会,辛勤工作,全身心投入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第三,这一时间段,真正创作的中国钢琴乐曲非常稀少,较多的是对中国传统的古曲进行改编,使其成为钢琴独奏曲。中国传统古曲是古代艺术的结晶,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和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作曲者在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第四,作曲家在对中国民族歌曲进行改编的同时,不仅对中国传统的音乐和声技法深入探究后进行了改革,更吸收了许多西方近现代的和声技法,使中国钢琴音乐得到一定发展。
(四)发展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时期是1979年――如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政府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中国文化获得新生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亦获得新生,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研究逐渐恢复和活跃。中国钢琴音乐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结合了近现代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不仅大大提高原有的创作水平,使新的平台视角得以开拓,更是使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实现多元化。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作曲家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当下的国内,而是扩大了研究范畴,使研究领域拓展到古、今、中、外,实现了中国钢琴音乐这一独立学科的复合型研究。随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融入世界市场,中国钢琴音乐亦融入世界音乐,产生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如:郎朗、李云迪等,使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