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雷》与广东传统牌子曲中《到春来》名字相仿,旋律也相似,而在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见谱例1《到春来》片段、谱例2《到春雷》片段),考虑到两者差别源于其两者体裁的不同,前者是广东音乐器乐曲,后者则是粤剧中配以锣鼓的牌子曲。在“广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这样以粤剧曲牌的旋律为基调而派生出来的“广东音乐”比比皆是,如:《得胜令》、《双飞蝴蝶》、《水仙子》等等。
《到春雷》是一首二弦、提琴(此处为竹提琴)、三弦和月琴的合奏曲,是典型的“硬弓组合”。这四件乐器,第一,在音区上,有着各自擅长的音区,于是在合奏时产生不同音区的合奏效果。也会因音域的局限自行将旋律翻高或翻低八度进行演奏(见谱例2《到》第4小节提琴声部)。第二,在演奏技巧上,每件乐器都有着其特有的演奏技法,二弦和竹提琴属于弓弦乐器,擅长拉奏旋律性强、流畅的音乐片段,形成基本的音乐框架。月琴和三弦作为弹拨乐器,擅长拨奏、滚奏,有着较强的颗粒性,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第三,在音色上,四件乐器音色清脆嘹亮,各有着尖透的个性。因而四人合奏时经常配合,互相搭配着加花,形成在节奏、力度上的补充支撑和音色上的支声合奏。尽管只是齐奏,且当时乐队中还没有和声配置的概念,但如此搭配便使得乐曲生色不少,悦耳动听。即使当时存在西方和声意识,但用在几件音色不和谐的乐器上,也不能和谐。在中国民族乐器的配器学的实际操作中,有别于西方配器学,由于中国民族乐器在音色上互相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中国民族乐器配器更注重于音色上的组合,利用民族乐器这两个特性,从而构建立体的音乐空间。
“因为民间乐手一般都是背诵乐谱,各人所加的花音不同,如果同一样的乐器合奏同一曲调而所奏花音不同,就会互相干扰,又如果两件同样乐器能够奏出同一样的花音呢,那是重复音色相同的乐器,形成多余,过去艺人们就不习惯这样做。”因此在乐器数量上,通常每件乐器为一人。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更多人接触并演奏“广东音乐”,从户外空旷的正式演出,转到室内消遣自娱的活动。场所和演奏性质的改变,让人们的听感更偏向于音色更柔和的“软弓组合”。这样的组合形式迅速传外省内外以至国外华侨地区慢慢取代了“硬弓组合”。“广东音乐”进入“软弓时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