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唱、演奏技能
演唱技能和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这里对技巧方面不做过多的阐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演唱或演奏时的语气和情绪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比如弹琴生硬的教师,音乐没有感情,没有起伏变化,学生很可能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学到的是“死”的音乐。例如:笔者曾在北京西城区一小学旁听两位音乐老师的课,一位老师性格活泼,上课动情,音乐语句表现明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很快就能把一首小歌曲完整地唱下来,并且会模仿老师的语气;另外一位音乐老师比较严厉,语气僵硬,没有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大多数手背到后面,生怕挨批,不敢动,他们没有陶醉于音乐中的感觉,而是为了应付大声地唱,没有唱出乐句的美感。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老师的演唱和演奏所传达的音乐感觉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判断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学生学习成果的有力佐证。
(二)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纽带是语言,好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教师的语言不可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说话的艺术不应受到当前教学方法和传统模式的束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渗入到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中。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先行者,音乐教师精妙的语言能将学生吸引到音乐殿堂中。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避免过度地使用“我”这个主语,如把“跟着老师一起来唱”换成“用你们喜欢的旋律给这句歌词配上音高”,效果就大不一样。
2.教师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在面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地给予真挚而亲和的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勤于思考并勇于回答、自信发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立即说“不好”,可以换成“让我们再来想一想,你会听出来的。”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多样性,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是教育界百谈不厌的话题,下面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1.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是教师的一面放大镜,学生的行为习惯会越来越像教师。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根本,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要掌握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要用自己的创造激情感染学生,使课堂呈现出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
2.善于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发生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通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被运用,但我认为在音乐课中,它也是不可缺失的培养创造性的手段之一。比如孩子们在演唱《卓玛》这首歌时,我运用多媒体特有的音乐形式,把具有西藏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与当地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到藏族小卓玛和四川阿坝地区小卓玛的图片进行对比,找来会跳藏族舞蹈(锅庄)的战友,在同学们面前载歌载舞,同时播放我演唱的《扎西德勒》MV,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想象中出现的音乐画面,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在通感中培养创造性课堂教学状态的预期目的。 3.提倡赏识教育。教师不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往往极富个性,想象力与众不同。如果教师只喜欢听话的学生,在表演上力图追求统一,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会慢慢地被抹杀掉,僵化的课堂会压制学生的灵感,导致学生在表演时神情呆滞,思维被禁锢,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提倡赏识教育要有恒心和毅力,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答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