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的交响》分析
(一)具体音乐时期的一般创作手法
具体音乐时期最典型的创作特征是:1.把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具体的音响用来作为其声音材料的来源;2.通过对其简单的音乐化的重复,拼贴,循环与编辑等方式,把那些看似一点不相关的声音有机的组织起来,从而使他们具有某种暗含的象征性与音乐性。
具体来说,具体音乐的创作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创作的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剪切”“拼贴”“循环”“反转”“合成”等技术手段。
2.创作理念:综合运用传统作曲中的复调、配器、和声等技法,运用到对声音材料的组织上,使得电子音乐具有逻辑性、统一性及可听性。
《为一个人的交响》一共十二个乐章:
下面我们就第一乐章――虚幻人物1(Prosopopee1)来做具体的分析。
(二)《为一个人的交响》分析
1.首先看作品的声音材料:
A、从声音材料的种类上来看包含了人声、乐器声、自然噪音三大类:a人声:呼喊声,说话声,歌唱声,口哨声;b乐器声:钢琴,弹拨乐器和音乐片段声;c自然噪音:击打木板的声音,脚步声,环境噪音等。有了如此丰富的声音材料种类,才使得作品的“交响”有了可能性。
B、声音材料的频段也是相当丰富而丰满的。既有人声呼喊、说话歌唱、乐器声演奏和音乐片段的中高频,又有口哨声和弹拨乐器的高频;既有击打声和脚步声的低频,也有弹拨乐器和钢琴演奏的中低频。频段上的丰富使得作品的音响极其丰满。
C、声音材料的空间分布概念成为这首作品的一大亮点,也成为电子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不同场景的声音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音乐空间。既有大混响的环境噪音,又有近场的乐器敲打声,分别从音量、混响、声向等方面对声音的控制而造成了全曲音乐的流动立体空间。
2.技术手段与创作理念
技术手段:这首作品运用了“具体音乐时期”的 “剪切”“拼贴”“合成”等技术手段创作完成。完成了从早期的具体音乐初期的主调方式――“单旋律”单线条,向“复调化”多层次的“交响化”转变。并且,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拼贴合成的技术构建了一段段短小的LOOP(循环),从而产生了一种电子音乐的“新的”技术,对电子音乐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创作理念:
A 从全曲的结构上来看,整首乐曲段落分明,语汇语句清晰明了。并使用了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声音材料(人声,乐器声,节奏型)及其反复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乐曲的段落结构,以及乐句似的划分。从中我们看到作曲家坚实的传统作曲功底对整首作品的支撑,也使得这首作品成为我们如何把传统作曲技术运用到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一个典范,进而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如何让电子音乐结构严谨,并具有很高的可听性。
B 声音材料的频率上的相互呼应,不同声场声部间的相互对答,都使我们看到电子音乐中所蕴藏的独特的“交响性”。
C 本曲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声音材料的不同空间、不同场态的组合。作曲家运用不同的混响、不同声场状态、不同的音量大小、不同声音方向的定位以及不同的材料,从而构成了音乐中的多维音响空间,凸显了电子音乐的独特“优越性”。并且,不同场态声音的不断交替,不同频率的相互流动等,都使得作品从一个固定的三维空间变为流动的、富有动感的多维音乐空间,最终完成了传统音乐创作方式下所无法完成的全新的“为一个人的交响乐”。
结构分析: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加上一个尾声:
呈示部:0"―55"为全曲的第一段落。此段落又可分为两个部分,而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作4句,它呈示了主题材料,和曲子的所有的声音类别。主题材料,由人声,击打声,和乐器弹拨声,音乐片段声组成,这些材料的组成,成为后面发展的核心。
展开部:0'55"―1'60"是全曲的中间部分,高潮部分。通过各中不同节奏的相同声音材料的拼贴,组合;不同场态的、不同声相的、不同频率的声音材料的搭配,形成了全区的高潮,所出现的声音材料随源自于第一段的声音材料,但做了更多的变化和加入了更多的新的元素,使得统一性加强。
过渡部分:1'60"―2'00" 这段采用一个反转的乐器演奏声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引入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全曲的最后一段(2'00"―结束),变化再现前面的主题材料,变化在最后结束时相同的声音材料经过了大混响的处理改变了音乐的声场空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