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汉族以外,四川地区还有彝族、羌族、藏族等古老的世居民族。高校每年的新生中也有一部分是本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民族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审美以及鲜明的艺术特征,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专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由教师课堂讲授,较全面地介绍本地少数民族民歌、器乐、戏剧、宗教等;二是以本班少数民族学生为代表的形式开展实地采风,体验民风民情。下面以四川彝族为例,分别论述这两个方面:
课堂讲授。四川彝族的民间音乐主要表现为民歌和器乐。彝族民歌体裁丰富,有山歌、情歌、儿歌、风俗歌、酒歌等,根据生活场合、实用功能的需要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和歌词内容。乐器的种类也较多,吹、拉、弹、打均有,如彝箫、竹笛、葫芦笙、马布、唢呐、月琴、胡琴、羊皮鼓、铜铃等。其次,还有一种彝族男女老少皆喜欢的乐器――口弦。口弦有竹质和铜质两种,由两、三片至五片组成一件,可以吹奏旋律和多声部音乐,口弦曲调也十分丰富,技巧性高。另外,还有树叶也可以随手采摘来吹奏音乐。这些民歌和器乐的存在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音乐体裁,学唱代表性歌曲和乐曲,更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有关民歌的一切事物,包括各种该民族的历史、音乐作品和与音乐有关的人的活动和环境。
实地采风。四川的彝族按地域可以分为小凉山彝族和大凉山彝族,高校的彝族学生大致也来源于这两个地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彝族区县进行采风活动。采风活动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教师可以通过几天的集中培训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做前期工作:首先确定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形式、调查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该民族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最后准备录音、摄影、摄像、电脑等相关器材。二是现场工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注意采集材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调查清楚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事物,如歌曲的演唱地点、场合、迁徙情况、演唱者的基本情况、演唱方式、伴奏方式以及为什么要唱等原因。具体调查时可以个别访谈,也可以开调查会。无论怎样,事先应拟定一个可行的调查问卷,本着谦虚、好学,尊重艺人的态度与之交谈,在征求别人同意后方可录音、拍照或录像。三是整理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整理文字资料、音响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在现场获得的文字资料,包括工作日志、现场问卷、艺人的生平、与音乐有关的传说故事、史料等;音响资料包括录音的时间、地点、地区、场所、录音状况的登记,曲目的编号、曲名、原文和译文、演唱或演奏说明等情况;最后是撰写调查报告提交学校。
在学生有一定采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音乐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如大小凉山彝族音乐的异同,彝族音乐与羌族音乐、藏族音乐的不同特征等的比较,既可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习、研究音乐的本质特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又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现实世界的优秀品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