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和探索

  为了更好地研究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音乐教学达到最大化的有效,首先对现有学生的学情做了相关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民族音乐,觉得民族音乐离现实遥远,缺乏根本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我们对此来展开思考和探究。

  1.学情调查

  通过对学生的现状调查,就对流行歌曲和民歌的喜欢程度,随机抽取三个教学班,调查数据如下: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喜欢民歌,而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

  2.原因剖析

  上述情况在现在的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里普遍存在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认识上的局限性

  认为流行歌曲能跟上时代潮流,能表达内心情感,有激情,而民歌过时了,又难唱。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之下,学生的脑海里早已形成这样的认识,即音乐学科不参加考试,是副课,学不学无所谓,因此造成了学生缺少必要的音乐学习基础认识;没有音高概念,对音乐审美功能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3)校园内外许多媒体的影响

  学生不管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听到的大多是流行音乐,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的也都是流行歌曲,课外80%的学生不会去听民歌或相应的器乐曲,这样就更加疏远了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4)学生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审美内涵

  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缺乏对民歌以及民族音乐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懂得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和审美内涵,使得自己在这一方面几乎是空白。

  对于学生的现状,有好多教师埋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太差,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知道。其实教师应该做有心人,越是这样,教师作为的天地越宽广。所以,首先教师不能气馁,而应该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去探究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先激活兴趣,再逐步提升其音乐素养。

  3.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究

  新版音乐教材从选材上增加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加强了民族音乐教学的力度,这给我们一线教学带来了契机。中学音乐教材共六册,每册五个单元,几乎每册有三到四个单元是有关民族音乐的作品,这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事。但是从上面对学生的实际调查情况,又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到底怎么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冷漠确实值得我们音乐教师反省。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无可非议,但是却说明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在民族音乐教学这片沃土上还是很贫乏,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花深工夫去探讨这方面的教学方法。

  鉴于此,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本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提升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希望与同仁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探究民族音乐教学的新路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今后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继续学习、欣赏民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影响’”。这就是说学生不是生来就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民族音乐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得法,教师怎样去影响学生,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民族音乐。下面就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阐述如下:

  (1)利用柯尔文唱名手势帮助学生建立起音高概念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艺术,不论是唱歌还是欣赏,最要紧的是有音高概念,而对于农村初级中学来说,学生最缺乏的就是音高概念,比如说在给学生上视唱时,往往会发现学生看似在唱谱,其实早把音唱错了,学生唱出的唱名是Do,实际发的音可能是Re或其他的音,这就说明学生没有音高概念,所以自己唱错也不知道。因此,在音乐教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音高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学习的歌曲旋律进行识谱教学,可以先进行单音练听,一次不要多,可以是两个或三个。随后循序渐进,从单音练习到单乐句的听觉练习,有对比地练习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手势让学生掌握七个音级的高低位置,在模唱音阶时参考各唱名的位置领悟和学习音高,比如借助约翰?柯尔文唱名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音级之间的高低差异。

  这是英国人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这种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音阶唱名的学习方法,在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高化成有实际高度的“音阶手势”,并让学生在具体视唱曲中,把旋律线化成手掌的实际位置高低。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唱单个音时结合音阶手势;唱do时,手势稳重以示主音,手势的起点在腰部,提示学生在发do音时它的韵母是O的形,所以手势半握拳成O形,以提示学生发音;唱fa时,大拇指向下,它表明唱fa的感觉要向mi靠拢;唱si时,用食指do音,它表明si的不稳定性,体现出si到do的半音关系等等。   教师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运用恰当的手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识谱教学中,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有效提升了。

  比如,教学《青年友谊圆舞曲》,因为这首歌旋律较简单,多是单音,学生练习音高很适合,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减弱了,并且音准大大地提高了。利用这种手势还可以进行内心听觉训练: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

  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lsm,ld′ lm,md′sl让学生边看边记而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教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柯尔文手势还能帮助学生进行音乐记忆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学生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教师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着手势,学生在教师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

  (2)进行二声部训练提升学生听的能力

  音乐学习中要善于运用对比听觉训练,这对于学生的听力提高是很实用的方法。可以使用柯尔文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或者是选择学生二声部歌唱中困难的片断单独进行练习。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教师的手势歌唱。像《彩色的中国》《雪绒花》,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唱性强,教师可以不用钢琴,完全利用手势指导学生进行多声部练唱。

  二声部及多声部练习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呼应式

  在教学生学习《劳动的歌》这一单元时,唱《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可以用这种方式,可以是教师领唱、学生和唱,再变换成学生领唱、教师和唱,或女生领唱、男生合和等形式,让学生边唱边体会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演唱也很投入。

  卡农式

  如八年级下册《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江西民歌,可以先让学生听旋律,然后填词钢琴伴奏,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旋律后接着采用卡农式,让学生起唱,我随后跟进,教师边唱边指挥学生唱下去,在结尾处汇合结束。有的学生开始放不开,不能很好地把“引腔”唱出效果来,我们马上示范“哎呀嘞哎”,我们唱第二小节的“哎”时学生开始唱“哎呀嘞哎”,在结尾处唱“??”字时老师拖长两拍正好和学生汇合。在学生明确了这种演唱后可以换做学生先起唱,教师随后跟进或分男女声部,用这种方式演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既体验了兴国山歌演唱的特点,又感受到了多种歌曲演唱形式的魅力。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比如他们分成两组、三组,让学生来演唱歌曲,同时去体验感受歌曲多层次演唱的魅力。因为这是江西兴国山歌,开头有“引腔”,每一句结束处的声调里常做上扬或者下滑的处理,采用这种多层次演唱、多变化形式的演唱,调动了学生唱歌的兴趣,使学生爱上了唱歌,特别是民歌的演唱。

  另外,在歌曲演唱中可以视具体内容进行固定音型、分节组合式等形式进行唱歌教学,一方面练习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唱歌兴趣。

  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的任何音乐学习,都必须通过聆听、感受、歌唱、演奏、创造等实践体验来完成,而要想达到这些实践要求,音高音准是基础,所以教师应该运用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奠定基础。

  (3)在学习乐器中,巩固提升学生的听觉能力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音乐基础较差,会乐器的几乎没有,因此我让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乐器,以训练自己的听觉。比如竖笛演奏,口琴或口风琴演奏。因为这些乐器简单易学,有着固定的音高,很适合初中生学习练习。陶笛也是可以学习的,有指法指导,学生学起来容易些。比如有学生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可以让他们进行合奏练习,加上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老师用钢琴和学生合奏,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促进作用。乐器学习不受课时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进行有关练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乐器编写练习教程,罗列出适合的曲目让学生巩固练习,也可以随时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进行指导和帮助,这对学生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4)巧用声乐技巧,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学生学习音乐,唱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也是音乐课标课程内容领域二“表现”的一个方面。而现在的学生由于自己平时接触多是一些流行歌曲,学唱些流行歌曲还凑合,对于民族歌曲或一些艺术歌曲,学生的演唱水平真是令人担忧,更有学生几乎是没有旋律感,他们演唱这些歌曲就像是独白,根本没有旋律的概念。于是怎样教学生唱歌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民歌或艺术歌曲。在唱歌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把唱歌的技巧交给学生。

  如,传统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音声音的统一。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像戏曲亮点的共鸣效果,与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喉咙打开适度,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松下颚,抬高上颚。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鼻腔。还有后来的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唱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在这方面可以用一些着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让学生观赏学习,比如民族唱法新一代的歌唱家吴碧霞(美、民兼具)、阎维文、刘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唱歌的最好典范。除了歌曲演唱外,还有戏曲的演唱,像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有李维康、刘长卿等少数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人物,他们的唱腔既有传统的行腔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是学生学习演唱中模仿的很好的范例。   教学案例一:《银杯》教学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什么内容?

  生:欢快热烈。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豪爽的性格特征。

  师:是的,歌词写的是蒙古族人招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豪爽的性格特征,因此整首歌曲显得非常热烈,情绪高昂。同学们也用自己的歌声来表现一下他们的热情好客好吗?

  生:好。(师播放音乐,一起和学生演唱)

  师:大家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难唱?怎样才能把歌曲的特点风格唱出来?

  生:有倚音、滑音的地方;切分音、两句连接处的八度大跳,主要是声音上的处理。

  师:好,下面老师用钢琴弹奏旋律,你们跟唱,注意音准、节奏。(师生合作练习歌曲旋律演唱。滑音采用教师示范演唱、领唱方式)。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音乐完整演唱一遍,把歌曲的热烈欢快情绪表现出来。(师播放音乐,学生跟唱。)

  师:同学们还是没有达到歌唱的要求,即表现豪爽、热情。我们先注意声音的控制,采用胸腔和咽腔共鸣发声,(师做示范演唱,问学生这样演唱感觉有啥特点)学生说声音好像有力度,比我们自己前面唱的厚实、有震撼力。

  师:对了,我们就是要注意自己唱歌时的声音,我刚才用了共鸣音演唱的,所以声音集中、穿透力强,同学们试试看。

  在教学生学唱《银杯》时,让学生运用喉腔和咽腔共鸣发声来表现蒙古族人豪爽、热情的性格,最后长音要用真假声的混合,因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有穿透力,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5)探究民歌唱法特点,更好地表现歌曲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域广大的国家,因而语言丰富、民歌风格多彩。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首歌曲是先有歌词后再谱曲的,演唱者不仅是在重视词作者和作曲者的歌词和音乐,而且是在进行一次艺术再创作,要使词曲融为一体。既要考虑到曲调的规律又要照顾到语调的起伏,用咬字吐字的技巧将语言加以艺术化、音乐化,才能达到词曲结合的要求。对于不同地域的民歌,学生是不知道其演唱特点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点拨。民族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即历史。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曾在周朝和唐代创造了居于世界巅峰的音乐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弘扬民族音乐已成为基本理念之一。课标写道“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反映了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中,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在现阶段如何贯彻课改理念,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想表现好民歌的演唱,教师就要把一些代表性的民族民歌的演唱特点给学生加以说明。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蒙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风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还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发声的自然性和声音靠前、在行腔咬字时唇与齿的有力配合,以获得“字清”而“韵正”的最佳效果等特点。又比如藏族民歌,高亢、辽远,需要明亮、高亢的音色。蒙古族民歌代表性的长调和短调,特别是长调的演唱需要气息的支撑,恰当运用呼吸气,并会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从而可以保证歌曲的演唱要求。

  像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牧歌》的演唱,它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就要求用长的气息支撑,并要在合适的地方换气,从而确保歌曲演唱的连贯、旋律的优美。还有蒙古族短调歌曲中装饰音和滑音的运用,是蒙古族民歌特有的演唱特点。

  教学案例二:《牧歌》教学

  ……接下来我们欣赏另外一首歌曲《牧歌》,同学们先听音乐,听完你可以把这首歌和《银杯》做个比较,看看它有什么特点。(PPT展示有关问题,播放歌曲)

  (听完后)师:好,哪位同学来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生:这首歌曲速度很慢。

  生:这首歌曲旋律有拖长音,这首歌也有倚音……

  师:那你有没有发现它的长音都在哪个位置?

  生:(很多学生)在歌曲的结尾处。

  生:旋律很优美。

  师: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和内容,你能否想象一下蒙古族民族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生:有辽阔的草原,有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

  师:这样的生活让人感觉怎样?

  生:唯美、很好。

  生:很安详、很美好。

  生:有两个乐句。

  师:很好,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首歌在蒙古族音乐里把它叫做长调。正是因为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意境优美,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也是蒙古族民族对世界音乐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出示有关长调音乐知识,让学生了解)。

  师:大家说说,这样的歌曲,我们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唱好它?

  生:声音悠长舒展,要注意气息的控制。

  师:好,下面你们自己跟唱,找找自己最合适的换气点,但要注意,旋律上方标有延音线和连音线的地方绝对不能换气,为什么呢?

  生:这首歌曲悠长舒展,如果在这里换气,就把音断开了,不连贯了。   师:你能给示范唱一唱吗?(大家都鼓掌)

  (生清唱)

  师:很好,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为换气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舒展、悠长的特点。

  同学们可以尝试把小节线去掉,自由演唱,感觉歌曲旋律的自由舒展。

  (学生模唱,试着找自己的换气点)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哪个地方换气的?(生纷纷发言,有不同的地方,师生交流找出最佳地方)。

  师:下面同学们按照找出的地方换气来完整演唱一遍,可以先去掉小节线,自由演唱,找找感觉。(放音乐,学生跟唱,教师注意听学生演唱情况)

  师:同学们刚才的演唱比较好,就是气息的运用还不是很好,有的没有准备好,有的气息不匀称,演唱中不够平稳。请注意这些方面,同学们在演唱起时先要深吸气,然后匀称地边唱边控制气息,切不可快吐,否则没了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断音而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流畅。大家按我说的重新唱一遍。(教师放歌曲音乐,学生做气息准备,跟音乐演唱完整)。

  师:歌曲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很重要,尤其是这首歌曲,它要表现内蒙古草原空阔、辽远、安详的特色,同时它有事内蒙民歌中的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对气息的运用要求更高。

  藏族歌曲主要是采用大嗓子即真声演唱,加上喉头震颤,即“振谷”,这是藏族歌曲发音特点,歌曲旋律往往起伏大,节奏自由,声音高亢明亮,音色纯净。比如《青藏高原》。每个民族在自己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音乐发音特点,这就是民族性,也是音乐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教师要运用有利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媒体,加强学生民歌的欣赏和演唱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以更好地表现音乐。

  (6)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等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扩大民族音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针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向手段。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南音”)的特殊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采风,收集原生态的和变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从乡土音乐的认识和感受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音乐、热爱乡土音乐,继而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音乐教师可以和学校领导交流,利用学校宣传窗口的校园广播节目,把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学生课余欣赏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7)挖掘民族音乐的美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的热情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了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它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不喜欢民族音乐,偏爱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的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民族审美观,总嫌自己的民族音乐太土太没有品位。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审美观,让学生能真正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生活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从美学的角度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横向方面的旋律美(当然我国民族音乐中也有一些多声部的音乐),着意于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即音乐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欢乐、带来温馨。在审美过程中,讲究韵味、风格和特点。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我们要引领学生多听、多看、多接触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使他们能“乐在其中”。除此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代表性乐器,像蒙古族的马头琴,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热瓦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等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真正走进民族音乐,领略其魅力,从心底爱上我们的民族音乐。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阅历所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音乐审美内涵的理解,不能很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和说明、补充,来帮助学生形成对音乐整体的把握。

  教学案例三: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师: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

  生:四个。

  师:对的,有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前面是一首独唱的《牧歌》,采用少年独唱形式)为什么?(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丰富、优美,更富有表现力。)

  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

  (复听歌曲),在此基础上完成实践三,学生先口头回答,教师根据情况矫正学生的回答,并结合作品深入了解各声部的特点:女高――高亢富有诗意,女低音――丰满结实,男高――明亮宽广,男低――深沉浑厚。

  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各声部特点以及合唱音乐作品的魅力。

  学生编创、学唱主旋律,体会蒙古族长调音乐自由、宽广、辽远、优美的特点。比如有学生用男女声的搭配,也有分女高、女低音的分声部练唱。通过自己的演唱,体验、感受声音的丰富表现力。

  师: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最后学生活动:完成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①编一段歌词;写一篇短文;③画一幅美图。

  可以让学生当堂展示作品,教师给以鼓励和激励。

  民族音乐是个万花筒,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独特的,在音乐文化上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音乐审美内涵,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对民族音乐有足够的重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培养下一代尽职尽责,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为您推荐

空间位置的“退位”策略―碰撞幼儿

  在音乐集体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教师喜欢站在活动室的正中间。因此,笔者建议教师的位置“退一退”,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狮王进行曲”,第一遍聆听音乐时,教师就坐在活动室的正中间,随..

提问语言的“退位”策略―倾听幼儿

  “退位”提问是教师提问在难度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方面的一种变化过程。在音乐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营造倾听的氛围,关注幼儿的表达,让幼儿的表达往前靠一靠,教师的语言往后退一退。例如,歌唱活动“小篱笆”,活动之..

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的“听”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倾听情况做以下的工作:   1.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

音乐学对音韵学的作用

音韵与音乐共同的物理属性及其区别

  构成人类语音的物理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构成音乐的物理要素也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语音和音乐的物质载体都是声音。音高在语音体现为语调、声调,在音乐体现为音阶的配列;音强在语音体现为重音、轻声等..

音韵学对音乐学的作用

   1、腔词关系   人们认识到语言音韵对音乐的影响由来以久,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可以说目前还是最为全面探讨这一问题的着作,杨氏总结了二者的关系:       他进一步指明了语言音韵影响音乐的三个方面。..

在音乐内容方面

  1、注重个人主观情感体验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文化结构、艺术欣赏观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曲家们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根..